2021-09-06 15:11:19首页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相”。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其实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并不低,他虽然说过管仲器量狭小,不知节俭,更不知礼,但他也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所以,管仲也被称为“圣人之师”。
管仲在治国时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管子》一书中也包含了许多法家思想,所以管仲又被称作“法家先驱”。
但要是抛开所有罩在头上的神圣光环,仔细研读他的生平和思想,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大家赞誉有加的人物,其实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一、从早年经历看管仲
《史记》里记载,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做生意,管仲出的钱少,鲍叔牙出的钱多,结果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每次都要多拿一份儿。鲍叔牙对此表示理解,他说因为管仲家里穷,所以要多拿一点。
“管鲍分金”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但从道德要求的角度来看,贫穷绝不是不讲道义的理由,这里只能体现管仲为人的本性:他是只顾自己的,只讲实效的,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当兵打仗,每当战事不利撤退的时候,管仲总是率先逃跑,鲍叔牙又为他解释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
要活着照顾母亲,好像是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是,谁家没有母亲呢?哪一个士兵不想活着和家人团聚?若是大家都抢着逃命,仗还怎么打?说到底,还是自私自利的体现。
幸运的是,管仲有鲍叔牙这个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一直理解他、帮助他,而且在他作为阶下囚时极力地推荐他。而且,他遇上了不计前嫌,能够任贤用能的齐桓公。
二、从治国措施看管仲
“尊王攘夷”是管仲为齐桓公在政治外交上打出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这个口号看似高大上,喊出来很响亮,但其实它只是为齐国的利益服务的。
首先,有了这个口号,就有了征伐的借口,比如讨伐山戎等等,既可以在周天子、列国诸侯间留下好印象,又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以取得“霸主”的地位。正是有了这些“名正言顺”的对外征伐,齐桓公才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成为霸主,不仅可以在政治外交上得到诸多好处,也可以带来经济收益,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各国关税。管仲这样做,相当于是创建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对齐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仲治国,特别注重发展经济,主张通过改革来富国强兵。在改革中,他能抓住实际效益,只要能达到目的,并不在乎利用什么方法。
为刺激经济发展,他降低了关税,国内的渔盐过关只登记不征税,出口商品实行单一税制,还专门修建了招待外国商人的客舍,提供饭食。这样,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多,“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管子·轻重乙》)。这使得齐国的商业一片繁荣,临淄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管仲还提出把山、海等资源归由国家管控的政策。也就是把山上出产的铁矿,海里出产的盐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这一招,若由后来的儒家来看,一定会说是“与民争利”,但对于增加国家财富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实用也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被后世的王朝沿用了两千多年。
为了富国,管仲还想出了一个“寓税于价”的办法。就是把税收隐藏在商品的价格里,让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纳了税。这样既增加了收入,还避免了招致不满,也就是所谓的“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这在道德君子看来,也难免“欺民”的嫌疑。
但管仲不在乎这些,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他都敢于去做。
比如,在《管子·轻重戍》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鲁国和梁国都是齐国的邻国,二国的民众都擅长织绨(一种高档的丝织品)。管仲就让齐桓公带头穿绨衣,于是齐国很快形成了穿绨衣的时尚,对绨的需求大增。管仲却不允许本国人生产绨衣,全部要从鲁、梁二国买进,并且许诺两国的商人,说要用重金买进他们的绨布。
鲁、梁二国的百姓就有利可图,就纷纷从事织绨,农事也被荒废,一年之后,粮价暴涨。在此刻,管仲却下令关闭了鲁、梁二国的通商关口,不卖粮食给他们,也不再进口一匹绨布。
两国经济崩溃,难民纷纷逃入了齐国,管仲让他们去开垦齐国的荒地,促进了齐国的农业生产。而鲁、梁二国从此一蹶不振,不得不向齐国纳币修好。
还有,管仲鼓励消费,鼓励奢侈消费。他认为“俭则伤事”,只有不断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和商品流通,国家才会富强。
于是,为了吸引外来商人,为了吸引消费,管仲在齐国还设立了七百处“女闾”。“女闾”也就是妓院,所以管仲也成了中国官营“妓院”的祖师爷,这对后世也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管仲治国完全是从实效出发,只要是有利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做。他是一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不在乎道德的批判,更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三、从经济思想看管仲
管仲是个讲实用主义的人,他的经济思想首先就是实用,换个说法,就是唯利是图。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这是管仲的名言,有人说管仲并不是只讲利益,他是要在经济发展后,才去开启精神、道德上的追求。
但其实在管仲心中,只要“仓禀实”“衣食足”就够了,“礼节”“荣辱”并不重要,或并不值得他重视。因为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已经富强了,但他并没有做关于教化的事情。
其实,管仲重“利”,和后世儒家舍利取义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只谈现实,不说理想,更加的易知易行,这是管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管仲经济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倡导奢侈消费。他提倡奢侈,提倡享乐,这本就是利己和实用的最大体现。
中国历来倡导节俭,尤其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管仲却说“俭则伤事”,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管子乘马》)节俭反而对社会不利,这理论在古代可以说是独一份的。
节俭不行,那该怎么办?管仲说:“莫善于侈靡。”(《管子侈靡》)也就是要多多消费,甚至是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对此,郭沫若在《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一文里说:“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管仲在自己身上践行着这一观点。他本身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生活也很奢侈。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都赐归管仲。
小结
从上述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管仲这个人就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当然,我们肯定这一点,并不是要否定管仲的成就。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这无须多言,就像《史记管晏列传》里所说的:“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但我们可以明白一点,一个杰出的人物,一个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是一个只讲求实用的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