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
清朝初期的时候,八旗军确实是一支极为骁勇善战的军队。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里,八旗军的战斗力,既跟八旗士兵擅长弓马射箭有关,也跟它的军事编制有关。八旗军的编制,起源于16世纪时期,在17世纪初,在努尔哈赤手中逐渐成形。
16世纪初期的关外,经常可以看到混战的痕迹。很多女真部族都想在争夺部族酋长首领的地位。为了权势,他们可以变得无比残忍。
强大可以随意欺凌弱小,仗着自己一方人多,就可以随意蹂躏那些落单的族群。一段时间内,甚至达到骨肉相残的地步。努尔哈赤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最初的时候,努尔哈赤并不起眼。周围的势力中,比他强大的有很多。可是,努尔哈赤眼光极准。他清楚,如果想要真正在女真族中扎根,建立一番基业,就要获得明朝的支持。毕竟双方在实力上,仍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明朝也乐意出售。对明朝而言,关外偏远苦寒,朝廷不愿出兵,就让这些部族之间互相争夺。用支持努尔哈赤打赢其他部族的方式,换来边疆稳定。这个做法,让努尔哈赤在关外站稳脚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壮大自己的力量。
努尔哈赤此时已经可以指挥原本属于各部落酋长的军队了。但是,如果想要继续增强实力,就必须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军队编制的调整,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虽然吸收了一部分明朝的制度,但很大程度上,仍是沿袭过去女真族的传统。八旗军的编制,就是从女真族过去狩猎时的组织继承而来。
《太祖武皇帝实录》里记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满洲人狩猎开围的时候,会从十个人中挑选一个总领,指挥其他九个人打猎。这个总领就被称为牛录。
不过,最初努尔哈赤采用牛录制度,只是为了招揽更多人口,扩充实力。当时只要是带有人丁投靠努尔哈赤,就会被编入牛录,授予牛录官职。
到了1601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实力已经非常庞大。他开始对牛录制称进行变革,用来适应新的形势。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旗制。也就是后来八旗的开始。同时,努尔哈赤又正式设立一个叫牛录厄真的官职。这个官职麾下管着三百人,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八旗牛录,后来也被称为佐领。
旗制的诞生,就是八旗军的开始。因为跟过去很多军队不同,八旗军采用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类似于全民皆兵的性质。
平日里,士兵需要参加务农生产,满足军需使用。固定时间内,参加训练。遇到战事突发,就披甲上阵。努尔哈赤选择这种制度,既是继承过去女真族的传统,也跟当时的现实环境有关。关外苦寒,女真族人口有限,可利用的资源又不多。
努尔哈赤无论是想继续扩张,或者生存,要想在军事上取得成就,就必须把现有的资源,大幅度倾斜到军事丧。这也是很多小国常常采用的办法。
这可以帮助努尔哈赤在对抗明朝的战略上,走得更远。所以,当朝鲜派遣使臣到关外刺探情报的时候,看到努尔哈赤修建的城池,都跟小型军事堡垒一样。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努尔哈赤建立的旗制内,牛录不仅是八旗内的官职,也是一个军事层面的职位。它本身也成为一种军事编制。为了方便管辖,牛录制内是以人口数量作为区分的。每三百个人,就是一个牛录。
牛录以上,再分为甲喇。每五个牛录,就是一个甲喇。也就是一个甲喇是1500人。而一个旗(固山)就是由五个甲喇组成,共7500人。在努尔哈赤麾下,金国人数迅速扩张。不仅有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和汉军八旗。人数达到4000牛录。也就是有12万兵丁。
不过,这个编制,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在努尔哈赤时期,因为当时整个后金的行政结构都比较简单。努尔哈赤的后宫,都只是几间青瓦房。
这种简单以人口数量区分的,还能维持。但是,努尔哈赤以后,皇太极称帝以后,整个后金政权的内部已经开始逐渐复杂。再用过去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尤其后来入关,八旗军镇守各地后。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而牛录的人数,也随之变化。
不再是简单的按照300人做标准区别。牛录人数的变化,也必然带来甲喇、旗的人数变化。所以,八旗军的编制数量,只在努尔哈赤时期,有固定的人数,到努尔哈赤以后,都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各自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缔造了满清八旗后(起先只有满清八旗,后来增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军作为拱卫清政权的根本性军事力量,被分派全国各地军事驻防,在后来的剿灭三藩之乱、收复新疆、抗击沙俄中功勋卓著,为巩固满清统治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大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后,上到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享受着康乾盛世所带来的繁荣景象。此时的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而在清王朝的统治阶层里却发生了看似无常却十分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作为满清根本的八旗军内部发生了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逐渐腐朽,八旗军军政久弛,从将军到士兵白拿俸禄不办正事的人太多了,军队毫无战力,沾染鸦片者甚多,而且发生了大规模的八旗子弟圈地、压榨老百姓的事件,大大激发了社会矛盾。
自打帝国主义西方列强多次入侵清朝后,清王朝看到不争气的八旗子弟不堪一击很是失望但却无可奈何,于是把国家希望寄托到了苦心栽培的新军身上,后来也想不到新军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者。所以在辛亥革命后,八旗军并没被革命军当回事儿,因为他们早已被历史所淘汰掉了。
清政权土崩瓦解,十几万的八旗军却始终存在,他们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投降被革命派赏口饭吃,要么为他们的大清信仰战斗到底。这些八旗子弟在辛亥革命发生之时,也经历了很多抵抗,不过是真的打不过,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后,连老家东北也无力掌控,其实多数八旗军并不是被革命军武装剿灭的,而是在破城后放下武器被积怨多年的老百姓所屠杀,曾经横扫天下不可一世的八旗军下场的确也很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八旗军在镇江、乍浦杀伤的英军,超过了虎门等战斗的总和还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页:“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旗军和蒙古军动员了3万人参战,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次大沽口炮台战役当中(从大沽口驻军来看,90%都是八旗军和蒙古军),杀伤了英法联军1000人。虽然在张家湾和八里桥失败,但主要也是武器问题。
在太平军战争,虽然八旗军在江南江北大营没能取胜,但是多隆阿的八旗军在九江和安庆摧毁了陈玉成的主力,并且在摧毁太平军陈玉成主力以后迅速北上陕西,击败20万白彦虎等人的武装力量。
随后,左宗棠开始主管西北事宜,左宗棠两大主力一个是刘松山的老湘军,一个是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的金顺率领八旗军,从甘肃、宁夏、青海一路战斗,最后打败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这场战役最震撼的是,发现有些在新疆的八旗驻防点在被隔绝多年以后还在坚守,没有被攻破。
在甲午战争中,八旗军依克唐阿、长顺、寿山,在赛马集一线阻击日军第5师团,保护了沈阳,随后袭击凤凰城日军,并且作为主力参加了5次海城反击战,后日军包围辽阳也是依克唐阿的八旗军去解围。
到了八国联军战争,除了天津战役,联军在北京损失最大有400多人伤亡,而在北京的就是八旗军当中的健锐营在10万俄军入侵东北的战争当中,八旗军也有杀伤对方总计1000多人的记录。
我们可以说清末八旗军大部分战斗力都已经严重下降了,但是从战场表现来说还是比绿营、练军这样的部队好很多。但是人口太少,并且日益腐败,150万总人口真正能挑选出来打仗的不过5、6万,还要分布在数十个驻防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八旗军在镇江、乍浦杀伤的英军,超过了虎门等战斗的总和还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页:“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旗军和蒙古军动员了3万人参战,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次大沽口炮台战役当中(从大沽口驻军来看,90%都是八旗军和蒙古军),杀伤了英法联军1000人。虽然在张家湾和八里桥失败,但主要也是武器问题。
在太平军战争,虽然八旗军在江南江北大营没能取胜,但是多隆阿的八旗军在九江和安庆摧毁了陈玉成的主力,并且在摧毁太平军陈玉成主力以后迅速北上陕西,击败20万白彦虎等人的武装力量。
随后,左宗棠开始主管西北事宜,左宗棠两大主力一个是刘松山的老湘军,一个是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的金顺率领八旗军,从甘肃、宁夏、青海一路战斗,最后打败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这场战役最震撼的是,发现有些在新疆的八旗驻防点在被隔绝多年以后还在坚守,没有被攻破。
在甲午战争中,八旗军依克唐阿、长顺、寿山,在赛马集一线阻击日军第5师团,保护了沈阳,随后袭击凤凰城日军,并且作为主力参加了5次海城反击战,后日军包围辽阳也是依克唐阿的八旗军去解围。
到了八国联军战争,除了天津战役,联军在北京损失最大有400多人伤亡,而在北京的就是八旗军当中的健锐营在10万俄军入侵东北的战争当中,八旗军也有杀伤对方总计1000多人的记录。
我们可以说清末八旗军大部分战斗力都已经严重下降了,但是从战场表现来说还是比绿营、练军这样的部队好很多。但是人口太少,并且日益腐败,150万总人口真正能挑选出来打仗的不过5、6万,还要分布在数十个驻防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