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统一北方
说起中国最短命、最被忽视的皇帝,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后周皇帝柴荣了。柴荣的一生颇为传奇,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看似一步步登天的命运,最后却因为两个字衰亡。
柴荣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豪家庭,后来由于家道中落,柴荣投奔了自己的姑姑,并被姑父收为义子。据说,柴荣的姑姑曾经入选后唐庄宗时的后宫,后来恰逢天成元年四月的兵变,庄宗被杀,唐明宗李嗣源依靠政变上台,遣散庄宗后宫。姑姑在回家的路上,遭遇大雨,在旅店遇见了姑父郭威,因为看见她的器宇不凡,于是二人结为夫妻。
后来柴荣到了姑姑家中之后,因为性格敦厚、聪明好学,被姑父收为义子,就是在这期间,柴荣饱读诗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可以说,柴荣之后的成材与姑父郭威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当时的郭威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有深谋远虑,之后弃笔从戎,在战场上攻无不破。后来,新皇帝汉隐帝即位,诛杀先朝大臣,于是郭威一家除了柴荣全部杀害,于是郭威愤然起义。在那个战火纷扰的年代,郭威举兵一举灭了汉隐帝,并成为了新一任皇帝。只可惜郭威仅仅当了三年的皇帝就低调了,因为郭威的孩子全被杀死,于是后来郭威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就这样,已经33岁的柴荣被推上了皇位。在柴荣即位的时候,整个中国版图都属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归属于柴荣版图下的之后五代遗留下来的中原,而柴荣所面的是南方咄咄逼人的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的陈洪进等,还有后汉的残余,而当时北方的契丹也是十分强大。
即使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刚刚上位的柴荣依然是野心勃勃,想要感城一番大事业。显德元年,北汉勾结契丹南犯,很多当朝大臣都已经做好了逃跑的打算,而此时的柴荣却御驾亲征,这一决定虽然遭到了当朝大臣的冷水,但是柴荣依然决定亲自来平定战乱。在这次战争中,柴荣大败北汉残军,为今后的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有意思的是,当时赵匡胤也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只是一个小将军,后来因为表现突出受到了柴荣的嘉奖。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与柴荣相比也是逊色了一大截。
此战之后,柴荣开始整顿纪纲,亲揽大权,痛定思痛下决心整顿军队。柴荣首先广招天下勇士,又成立精英部队。从此柴荣的士卒精强,历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周军的强大精锐为以后比较顺利的统一南方诸国奠定了基础。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
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在家排行老大,从小喜欢骑马和射箭。李存勖不仅胆识过人,而且英勇善战,是李克用最宠爱的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小时就与众不同,跟随父亲前线征战,总是冲锋在最前线。当时唐昭宗也特别喜欢他,叫他长后不要忘了大唐,还经常赏赐他一些东西。
李存勖像
后唐庄宗李存勖于公元908年袭晋王位,他一办完父亲李克用的丧事之后,就设计捉拿有夺位野心的叔父李克宁。随后李存勖又陆续打败后梁,当时朱温十分欣赏李存勖,不惊感叹到生儿子就该要生像李存勖这样的。李存勖在战场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袭位以后,父亲李克用虽死犹生。同时李存勖也是一个孝子,他将父亲三支箭一直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带着。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王之后,整顿军队,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骑兵没有遇到敌人之前不准骑马,违纪者一律当斩。经过李存勖的严格训练,将原来散漫的士兵训练成了一支十分英勇的军队。李存勖从小喜欢冒险,作战常常像游戏一样冲锋陷阵,有时险些被敌人生俘。每次部将们把他救出来后,叫他不要那么冒进,他反而说部将们妨碍到了他。
在公元911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打败了朱温的五十万大军,紧接着又活捉了刘守光,攻破了燕地。后在公元921年,李存勖又打败契丹,将契丹人赶出了国土。最终李存勖经过十年的苦苦激战,于公元923年打败后梁称帝。...查看更多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说起三国时期的曹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曹操可以说戎马一生,在军事上成就非常大,更是统一了整个北方,那么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喜欢曹操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
网络配图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查看更多
三国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曹操这位乱世奸雄的一生,在政治上颇有成就,其内心思维轨迹也具典型意义。
网络配图
曹操为人的首条原则或座右铭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代表事迹就是屠杀好友吕伯奢一家,前听见吕家杀猪就误杀朋友的家人,后知道误杀,依然残忍地杀害出去买酒回赶的吕伯奢,其理由是一不做二不休,一起杀了以除后患。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强人“逆我者亡”这一生存原则的深刻体现。
当曹操统一北方,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为什么没有篡夺帝位而自立呢?原因在于时机尚未成熟:一是朝中反对派还有势力;二是南有孙权、西有刘备,在没有统一之际就独自篡位,恐怕引起全面的反抗;三是汉献帝被曹操捏在手里,完全是一个傀儡,曹操实际上已经君临天下,所以没有必要这么性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