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
“大理国”这个名字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而且现在的云南也有个大理,所以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古代云南的一个地方性政权。
而“南诏国”呢?感觉也在云南,和大理国的位置差不多,这两个政权是什么关系?他们到底又谁先谁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我们先说熟悉的大理国,由于《天龙八部》有大理国的背景,所以我们很容易记住它是和宋朝同时期的。
大理段王爷
大理开国是公元937年,当时还处在唐末大乱世——五代十国。后晋(沙陀人石敬瑭建立的政权)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等灭了前朝——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后来高氏掌权,成为大理的实际话事人,而大理段氏则沦为傀儡。难怪段誉不想当大理皇帝,原来这个皇帝当来累啊(开个玩笑)!
大理经历了后汉、后周、两宋,后来被崛起的蒙古所灭。原因是:蒙古人攻不下南宋的四川和长江防线,就绕道攻南宋的后方,形成战略包围。大理就这样遭了秧,此时是公元1253年。
大理国的领土范围主要包括: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如图:
大理国
二、再来看南诏国,南诏国存在的时间比大理国早,它从公元738年就建立了。此时中原王朝正处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当时的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被称为“六诏”。它们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所以被称为“南诏”。后来南诏向唐王朝妥协,借助唐王朝的支持,先后灭了其它五诏及西洱河地区诸部,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
到了唐昭宗天复年间,南诏国清平官(宰相)郑买嗣发动政变,灭了南诏,建立了“大长和国”。此时是公元902年。
南诏国的疆域在鼎盛时期包括:东达二爨(云南曲靖附近),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东南达安南(今越南北部),西北接吐蕃,南连女王国(今泰国哈里奔猜一带),西南和骠国(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壤。如图:
南诏国
后来短短的几十年内,大长和国又被大天兴国取代,大天兴国又被大义宁国取代,大义宁国最后被大理国取代。
这就是大理国和南诏国的来龙去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国,改元兴圣。其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惧之下杨干贞下令追杀段思平,段思平因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段思平随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渡河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成功渡河,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国灭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国号“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两系相争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文经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颇有功劳,在段思平在位期间他也颇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实力人物。他逼侄逊位后,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过一个年号,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后,谥号圣慈文武皇帝。段思良死后,子段思聪立。段思聪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董氏,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之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高氏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段思聪在位17年,用过三个年号,明德(952—?)、广德(?—967)、顺德(968)。960年,宋朝建立,开宝元年(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太祖开宝二年,段思聪卒,在位十七年,子段素顺立。
969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段素顺碰上赵匡胤南征,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得以保全。后继者段素英笃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在位24年。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无所为。用过一个年号,明启(1010—1022)。段素廉死后,侄儿段素隆继位。段素隆不乐为帝,禅位为僧,开了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侄儿段素真继位。后来段素真禅位为僧,孙子段素兴继位。谥号圣德皇帝,故史称大理圣德帝。
段素兴“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广营宫室于东京(昆明),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昼夜行乐。”。据说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兴爱之,故名。”段素兴喜欢花草,日子过得十分风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则开,有草遇舞则动”,于是段素兴“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兴在位,荒淫日甚”,结果被相国高氏废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孙段智恩之子,颇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天明元年(1044年),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权
段思廉继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岳侯高智升出兵灭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段思廉时,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斩首以献北宋。段思廉在位31年,用过5个年号,保安(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段思廉后禅位为僧,其子段廉义继位。段思廉,庙号兴宗。段廉义继位,高智升渐渐攫取了全部权柄。段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贡宋廷。杨允贤虽败,但是杨氏实力仍存,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拥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自任布燮,以儿子高升泰为缮阐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后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从此沦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国。
段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段寿辉。1080年段寿辉即位后,竟因疑惧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该年,“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更以为“天变”,故在位仅一年,就出家为僧,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因逼于高氏的权势而不自安,遂出家为僧 [4]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
高升泰是北宋年间云南大中国皇帝,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东方兵马攻灭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著便拥立段正明继位。高升泰封为善阐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国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
后理时期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1108年时让位给其子段誉,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段誉是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死后谥号宣仁皇帝。段誉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他明白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是立国之本。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王国后期
段正兴,又名段易长,段正严之子。当时大权都由高氏相国把持,先后有高量成、高寿贞、高寿昌等。段正兴由于得到相国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段正兴在位24年,禅位为僧,其子段智兴嗣位。
段智兴极其崇佛,“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段智兴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国,消耗不起,国力有所衰落。段智兴在位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此间,大理国内高氏子弟多次混战。段智兴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对佛教也感兴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楼。在位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继位。
段智祥在位期间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南诏野史》称:“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他笃信佛法,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
大理亡国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国,比金朝亡得迟,而比宋朝亡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1253年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长驱直入,进军龙首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当时的大理国,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段兴智与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执,谕之降,不屈,命斩于五华楼。”高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大理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投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与中国、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
整个大理国时期,对内对外战争不如南诏频繁,规模也不如南诏庞大。大理国军队都与南诏相与领顽,其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诏的状况。大理国军队曾经先后远涉今贵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缅甸北部诸地,说明大理是有力量进行域外作战的。而且,从元初鬓贫军被蒙古倚重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来看,大理国常备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第三,大理国没有对宋朝发动军事行动,是双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结果,与军事力量的强弱没有关系。因此说大理国军事力量不如南诏的观点,还需要更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大理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地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文(方块白文,已失传)。方块白文是用汉字书写。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当地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大理国与南诏被称为“妙香古国”不仅是因为这时期佛教僧徒众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体系在这里都存在,这里还是云南境内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传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逼迫柴宗训禅位建立了北宋。此时,中土之内由周世宗柴荣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战乱了几十年的中原王朝稍稍有了统一的希望,然而柴荣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宋朝代周以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将长城以北的中国统一。
当年由于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借辽兵,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燕蓟地区一直是拱卫汉族中原王朝的坚固屏障,因此北宋从建国开始就一心想要重新夺取此地,来保护华北平原下的京都汴梁。可是由于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内部战略指挥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失误,所以北宋在和辽朝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后来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经常对北宋边界进行骚扰,北宋对西夏出兵,结果又是屡战屡败。北宋整个时期,与夏辽两国的战事一直都是输多赢少,到头来签订协约,用岁币和布匹茶叶才换来来之不易的和平。
此时在北宋的西南边境上,还存在着一个政权,即大理段氏。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大理国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政治上都远不及西夏和辽国。那么为什么北宋没有将大理国纳入自己的版图,而是任由其在西南边界发展壮大?
第一,北宋整朝军事战略布局都在北方
自从周朝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在建国之初便被围困在白登,再到西晋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汉族政权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因此前车之鉴,北宋将重点兵力全部布局在北方,不管能否战胜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仍然坚持出兵北击。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放纵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中原汉族王朝将会有灭顶之灾。
相比北方的西夏和辽,北宋边陲的大理就显得弱小的多了。并且自古以来,此地民族众多,无法形成统一的强大政权,所以大理对北宋王朝几乎构不成什么威胁,北宋就任由其自生自灭。再者,北宋军事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南北两线的战事,故没有选择吞并大理。
第二,吞并大理的成本太大但获得的利益却少得可怜
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郡县,仍旧是一种少数民族部落的形式存在着。原因就是云贵地区民族众多,而且地势艰险,中原王朝无法将这些地方有效的集中管理,就算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只是将像孟获这种强部落首领征服,然后让其代为管理。再之,云贵地区非中原传统农耕民族,赋税少不说,如果真要统一,中央政府还须进行财政支持。北宋虽然富庶,但是北方战事吃紧,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加上大理,不仅不能提供物资,反而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第三,大理向北宋称臣已是藩属国
中原王朝对于西南边陲地区的管理模式向来都是名义上是本国领土,可是内部仍旧任其发展。元代的理藩院,明清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都是很好的例子。
宋徽宗时期,云南大理国仁宣帝段和誉(就是天龙八部里段誉的人物原型)遣使向北宋朝贡,宋徽宗下旨封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大理国王。所以在北宋看来,大理皇室终究只是一个王,不是一个帝,这在当时的法理上来讲,大理国本来就是宋朝的地盘,因而北宋没有出兵吞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