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
为什么说宋真宗的封禅是一场闹剧?快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打仗和祭祀。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打仗是确保帝国外部环境安稳不被他人欺凌,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发展;而祭祀则是通过祭拜祖先和鬼神来提升国家凝聚力,在百姓和官员们心中建立起对君主的信仰和崇拜性,为君主的统治正名。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最高最隆重的礼仪)
那么古代最盛大、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可以让刘备来回答我们,因为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正好就是答案,一个为“封”,一个为“禅”,没错,就是封禅。
(由于泰山尊贵的地位,古代的君王都认为只有去泰山拜祭天地才算获得上天的认可)
在我国古代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封禅。
何为封禅?这其实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活动,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所谓封禅就是对天地的祭祀,而中国众多山川之中“天高不可及于泰山”,所以君主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封为“祭天”,在泰山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帝并向天帝汇报自己的功绩。禅为“祭地”,在泰山附近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上设置祭坛祭祀后土以报答大地的厚德。这么说吧,在泰山封禅被抬到了与天地齐平的角度,在封禅后君主的威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既然封禅有这样的好处,那是不是任何皇帝都能去蹭个热度,为自己统治加加分呢?
(想要封禅泰山,皇帝必须有盖世的功绩和在他统治下日渐强盛的帝国作基础)
当然是否定的,在《史记》中司马迁就对帝王能否封禅泰山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翻译过来就是想要封禅也可以,但是有硬性条件:文治武功,道德高尚,海清河晏,天下太平。
皇帝封禅泰山将被视为普天下绝无仅有的盛世,这代表着国家强盛富强,君主是受到上天眷顾的真龙天子,所以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封禅的。从首次封禅泰山的秦始皇开始,再到汉武帝将封禅泰山的政治意义彻底扩大,后世的皇帝们一面小心衡量着自己的政绩和功德,一面暗戳戳的起着小心思:我能不能去封禅啊?毕竟历代封禅的皇帝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抗击匈奴一展大汉雄风,自己要是能去封禅岂不是能与历朝英主相提并论!但若是能力不够功绩不足,强行封禅只会劳民伤财,反而引人笑柄,所以就算是皇帝们再觊觎万分心痒难耐,也不敢做着赔本赚吆喝的傻事。
(唐玄宗封禅泰山图,宋朝以前有资格封禅泰山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英主)
中国千年历史盘点下来,宋以前封禅泰山的皇帝不过区区五位: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就连“天可汗”李世民都没去封禅,可见封禅之严格苛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封禅在古人心中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崇高地位。
(上面这位凭借一己之力把封禅祭典给搞臭的皇帝:宋真宗,您这样的也配去封禅?)
但自从宋代以后,皇帝们就绝口不提封禅之事,不管是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明太祖还是雄才大略的明成祖,连“千古一帝”康熙和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乾隆也对此事敬而远之,难道是这些皇帝们都自认为功绩不够所以不去赔本赚吆喝么?当然不是,皇帝们想去啊,但是因为一个人(我估计乾隆不止一次在心里痛骂此人)的一系列骚操作,把原本是最高荣誉的封禅给彻底搞臭了......
这个“千古罪人”究竟是谁?他就是宋真宗,一个不论是功绩还是名声都比较尴尬的皇帝。往前算,太祖太宗已经确定了基本疆域,以宋真宗的尿性没能力去开疆拓土;往后来,论起内政外交能力又比不上儿子宋仁宗(宋仁宗死,连辽国人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可见仁宗之人格魅力,而且仁宗朝名臣璀璨,政治清明,所以颇受后世文人好评),那么这样一个皇帝是怎么凭借一己之力把封禅给毁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按照这位爷的功绩资历想去封禅那是痴人说梦,但这位爷还真花了血本去做着赔本赚吆喝的傻事,而且这吃相还很难看,结果愣是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封禅彻底成了一个大笑话。
(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其国土面积和综合国力也是历代最弱小的,所以根本就不符合封禅条件)
首先说说到不够格的问题,与前朝大唐、后世明清相比,北宋就不是啥大一统王朝,不但丢了要害之地燕云十六州,就连西北的西夏也趁乱起兵,北宋在与这些外族的交战中战绩更是惨不忍睹(所以我们一般都习惯称呼宋朝为弱宋,您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尿性了),想要封禅,你宋真宗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
(檀渊之盟造就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但这却是北宋用大量钱帛换来的,实在谈不上光彩)
令人尴尬的是好像一个都没有,之前辽国大举南侵,宋真宗差点吓尿,这位没啥胆气的皇帝竟然想着迁都到南方去,还是寇准等人半强迫半哄骗才把他拉到前线,结果宋真宗马上命人与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国捐献银、绢二十万两匹这场战事才宣告结束,说的难听这就是花钱买和平,这种丢脸的事儿人家都不好意思讲,你咋还好意思拿出来显摆呢?
远的例子咱们就不说了,看看你老爹宋太宗,当年也试图封禅泰山,就连封禅的诏书都下达了,照样在大臣们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你老爹这辈子攻灭了吴越、漳泉,而且出兵灭了北汉,豪迈的亲征契丹(虽然两次都失败了,而且输得还很惨),不但奠定了北宋的基本疆域,巩固了宋王朝在中原和江南、西蜀地区的统治,武功虽然差点儿但在文治上还是很说得过去的,太宗这样的功绩都不敢去泰山封禅,你个窝囊废有啥脸面去封禅?
(宋太宗的两次北伐都被辽人好好教育了一通,北宋军队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亏输)
其实这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封禅好处多多啊!首先能够提升老赵家在国内的影响力,毕竟太祖皇帝去世以后,宋朝的武备就逐渐往战五渣方向不断前进,不管是老爹还是自己,打打北汉啦,镇压农民起义啦倒没什么问题,但只要是和契丹人交战每次都被打得满地找牙。老爹宋太宗两次失败的北伐就不说了,太宗股上还中了一箭,丢脸算是丢到姥姥家了,这次辽国全力南侵,北宋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实在是大丢脸面,为了激起百姓们对大宋王朝的忠心和荣誉感,必须得找点什么方式来振奋一下,而封禅就性价比最高,见效最快的。
(烛影斧声,自从宋太宗继位后人们就没有一刻停止过对他的怀疑,太祖是不是他杀的?)
其次就是宋真宗自身的问题,从宋太宗开始到他一共三代,这皇位的交接都有些不明不白,父亲接过大伯的皇位就谣言纷纷,什么“烛影斧声”等阴谋论矛头都直指赵光义他杀兄夺位,当了皇帝后还迫害太祖的两个儿子和亲弟弟赵光美(这其实也是赵光义非常想封禅泰山的原因,他的皇帝宝座接的也不怎么被舆论所承认,所以他也特别希望北伐契丹,封禅泰山以显示自己是被上天认可的皇帝)。
而宋太宗最开始预定的继承人也不是他赵恒,而是赵元佐,只不过这个哥哥不满意宋太宗对太祖后人的迫害,最后被父亲逼得发了疯,宋真宗才捡了个便宜继承皇位。宋真宗继位后非但没有替老爹找回场子,而且还屈辱的赔款求和,这会不会给百姓们一种感觉,我们的皇帝的皇位如此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是太祖的子孙会不会好些?所以就算是为了自己,宋真宗也得想个法子提升自己的威望。
但你想归想,这封禅的硬性条件都不满足那该怎么办呢?
(为了给真宗刷功绩,这一时期北宋全国莫名出现了很多祥瑞,比如上图的白鹿啦麒麟啦等等)
这当然难不倒宋真宗,咱们之前不是向大家介绍了么,想要封禅泰山得有足够的功绩,宋真宗武功不咋地,于是君臣们开始挖空心思的开始从文治上下手,所谓文治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但这安居乐业要怎么定义呢?很简单,天降祥瑞啊!在古代统治者看来,安居乐业不是老百姓说的,那得是老天承认!如果皇帝干得好,老天就会降下各种祥瑞表明对你的肯定,什么长灵芝啦,出异兽啦,老天降下神石天书啦等等,不一而足。在古代,不管是明君昏君,治世乱世,都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祥瑞,无他,这能够巩固君主的江山,昭示其正统,所以都连绵不断。
但问题是宋真宗的吃相太难看,咱们也不是大傻瓜,也知道这些个所谓的祥瑞是大臣们投君主所好故意鼓捣出来的,但是宋真宗为了封禅,这所作所为却有些连脸都不要了。
(除了有先瑞,老天也来凑趣,您看,老天爷不就降下天书求着真宗封禅了么!)
第一次祥瑞出现在大中祥符元年的正月,历史记载“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啥意思呢,就是这天突然有一块黄帛出现在宫殿门口,这时候皇帝发话了,皇帝兴奋的说自己前几天做了个梦,梦里有神仙就告诉自己会在正月初三授予他三篇《大中祥符》,现在可不就应验了么!展开一看,所谓“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这不就是说我们的皇帝是受到老天眷顾的英主么!
(白狼白象,麒麟天书,为了皇帝的封禅大业,全国上下真是操碎了心啊!)
为了顺应天意,皇帝特意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来纪念此事,这一改元,官员们也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咱们陛下需要的的是祥瑞,于是这北宋大地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各种祥瑞,今天这个地方屋檐底下长了灵芝,那个说我驻地出现了神鹿白虎,而且官员百姓们还“闻弦歌而知雅意”,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反正是皇帝有这个心,底下人就一门心思的捧臭脚,为封禅大做舆论工作,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祥瑞泛滥成灾,全国各地每天都有祥瑞送过来!
(为了封禅,皇帝竟然想着贿赂大臣!真是可耻又可笑)
当然,大家都不是傻子,人家秦皇汉武国家最兴盛时期也没出现这么多祥瑞冒出来,明显这都是伪造的嘛!难道朝中就没有清醒正直的大臣劝谏,大家就看着皇帝发神经?当然有,宰相王旦就是这么个耿直的老实人,而宋真宗搞的这些小九九也最忌惮王旦说破,为了堵住王旦的嘴,宋真宗假意请王旦喝酒,随后又送了他一坛子酒让他回家喝,可等王旦回家一打开,这哪里是酒,分明就是一坛子金银珠宝!吃了哑巴亏的王旦也是那拿人手短,吃人嘴软,面对后续真宗的荒唐行为王旦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宋真宗封禅图,据说坐在车子上的山神形象就是以宋真宗的相貌为蓝本描绘的)
没有了王旦等人的反对,宋真宗这下可以放开手脚的继续作弊了,他再次宣称神仙托梦给自己,说未来将有天书降到泰山,泰山的官员们表示钦佩万分,哎呀皇上 ,您这梦太灵了,果然有天书在泰山!这天书还是吩咐让您去封禅呢,就连具体时间都确定了!人家神仙都三番五次求着来封禅了,再推辞就说不过去了,于是真宗皇帝带着参加封禅大典的官员们浩浩荡荡前往泰山,装模作样的祭祀天地,册封泰山诸神,演绎了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
您以为这就完了?那些阿谀的官员们为了博高官厚爵并没有停止造假的脚步,他们又陆续不断的制造出了更多地祥瑞,而宋真宗在他们的追捧下也不免飘飘然,元代的脱脱在撰写《宋史》时就批评说“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汾阳后土庙壁画)
对,这个时候的宋真宗彻底的陷入了癫狂状态,封禅给他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和荣誉感让他彻底失去了理智,他志得意满的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代英主,于是在封禅泰山后又到山西汾阳去祭祀“后土”,又大建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极观等宫殿。这样频繁而奢靡的政治造假行为不但对朝廷政界带来巨大影响,官员们无心政治,一心想的是怎么样向皇帝汇报祥瑞(毕竟你累死累活的等升迁还不如人家造假升官升得快,要是您您照样会造假),对帝国的财政也是致命的打击,这一系列装神弄鬼的封禅、修建宫殿等把前两代太祖、太宗积累的财富挥霍一光,当时的书生们就讥讽宋真宗“取笑当代,贻讥后来”“淫祀渎天”,这次闹剧的参与者王旦也因为还有点良心(毕竟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要脸,太无耻),一辈子的名声落了个晚节不保,郁郁而终。
后世的皇帝们嘴上不说,心里估计也颇为不齿,在宋真宗的这一番折腾后,原本崇高神圣的封禅之事彻底成了笑话,毕竟连他这种割地赔款的皇帝都能去,那还有谁不能去呢!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对泰山封禅就不怎么重视,而因为宋真宗的这一系列骚操作,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直接将前朝皇帝加封给泰山的荣誉封号全部撤销!朕就不相信这些个装神弄鬼的花招,什么封禅,不准!而这一撤销行为也就让泰山的地位大不如前,所谓的“封禅泰山”的含金量更是一落千丈,后世好事的皇帝如康熙、乾隆等也只是祭祀泰山,再也不敢提封禅泰山一事,毕竟提出了遭人反对不说,这宋真宗的错误在前,自己可不想和他一样被后人嘲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今天拍拍部落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武帝封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封禅,一向都是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所做的非常大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就会被很多人解读为刘备也有称帝的心思。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是毕竟这个巧合实在让人难免想多。而像是封禅这样的大事,如果皇帝要带人,想来应该也是自己看中的儿子之类的重要人物,可是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带的却是霍去病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
泰山封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象征性。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出自汉班固《 白虎通义 》
“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出自汉刘向《五经通义》
意思说帝王受命于天,每逢天下太平,向上天报告,感谢上天佑护。其实真正目的就是宣扬帝王的显赫政绩,向天下世人,甚至前人、后人宣告帝王的功勋举世无双,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汉武帝在泰山封禅8次,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完全超出了“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汉武帝首次泰山封禅是在公元前110年,这年是即位后第30年,并该年号为“元封”。也就是这次,汉武帝独与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登泰山行登封礼。
那汉武帝为啥要带霍嬗封禅泰山,而不带自己的儿子?
1.对霍去病功绩的肯定
霍去病三次远征匈奴,功绩卓著。十七岁首次出征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杀得四散逃窜,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其后出征取得战绩就更加卓著。在漠北之战中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不到24岁,正值建功立业之际。汉武帝将霍去病修的坟墓修建祈连山的样子,并追谥为景桓侯,就是对这位爱将功绩的肯定;六年后首次封禅泰山带着爱将之子就是对其功绩的最大肯定。
包括汉武帝对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培养及重用,也有霍去病爱屋及乌的原因。
2.对霍嬗的深切期望
霍嬗在霍去病去世后袭冠军侯爵位,封为侍中,颇受汉武帝疼爱,并精心进行培养,有意等他长大以后继续霍去病的功业。
霍去病去世之时,霍嬗还在襁褓之中;泰山封禅之时,霍嬗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汉武帝带个孩子封禅泰山,既是对功臣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能够继续开疆拓土的希望。
可惜霍嬗比自己老子霍去病更加命薄,在封禅之后就夭折了;汉武帝特地做《思奉车子侯歌》表达对这个孩子的思念。
3.自己的儿子带不得
此时太子为19岁的刘据,汉武帝要带儿子只能带太子,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因为封禅泰山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带着那个儿子也就意味着将来要继承其衣钵。
刘据性格“仁恕温谨”,汉武帝“嫌其材能少”,认为没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对其日渐疏远、关爱减少;此时汉武帝封禅泰山还有意开拓进取,当然不会带着认为没有远大志向的儿子了,可是其他儿子又带不得,否则众人都会以为汉武帝要换继承人了,何况此时卫青还在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今天拍拍部落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典礼,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封禅起源于无怀氏,无怀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曾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云云山是泰山的支脉。可以理解为,无怀氏举行的祭天地仪式都在泰山完成。还有一种说法,封禅始于秦始皇,《史记》中的记载缺乏有力证据。无论哪种说法成立,都说明封禅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功绩,笼络民心。
选择在泰山封禅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认为泰山在东方,名为“东岳”。东方象征着生机,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可以直达上天。由于封禅过程中要举行两场仪式,祭天的时候在泰山,祭地的时候选择在泰山附近更方便一些。
封禅的仪式十分复杂,比如天子要坐“蒲车”登山,避免伤害泰山的山石草木。登山的时候要从南面上山,在山顶之上竖立石碑,记录皇帝的功德。仪式举行完毕之后,不能原路返回,要从北面下山。在秦代整个封禅过程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不能随意透露给无关人员。所以当汉武帝想要封禅的时候,问朝中大臣整个仪式的流程,大臣们都回答不上来,只好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仪式。
汉武帝好大喜功,曾经两次封禅,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汉武帝制定的封禅流程写入了典籍,此后帝王在举行封禅时都会参考他制定的流程。在封建社会真正前往泰山封禅的帝王少之又少,大概计算一下不超过十位。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他都没有举行过封禅,仅仅是动了这方面的念头,就让朝臣魏征劝阻住了。
为什么竟然有大臣会反对帝王封禅,原因很简单,封禅劳民伤财。比如唐太宗如果要封禅,他从长安出发到泰山大概有900公里,这是按照地图取直线距离计算,实际行进路程会更长。古人的出行速度,一天大概可以行进20公里左右,粗略算一下要用时两个月。这两个月还要有军队保护,还要提供粮食补给,还要地方州县安排住宿。这样简单算一下,就知道有多麻烦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劝谏,马上打消了封禅的想法,可惜他的后代子孙就没有这么明智了。唐太宗之后唐高宗、唐玄宗都曾经前往泰山封禅,丝毫不体恤民间疾苦。
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女皇封禅,武则天当政期间为了表明她称帝是受到上天支持的,决定举行封禅。武则天时期将国都定在洛阳,她要封禅又怕朝堂不稳,于是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前往嵩山封禅。这样既可以彰显她的功德政绩,又能威慑住反对者。武则天在嵩山封禅之后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将嵩山所在地的嵩阳改称登封。
到了南宋,由于皇帝只有半壁山河,再也无法前往泰山封禅,于是这项仪式已经名存实亡了。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国都建立天地坛,于此有关的祭拜活动就不用离开京城举办了。到了嘉靖年间,有人建议应该效仿古法,祭天和祭地要分成两个仪式,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于是,天地坛变成了天坛和地坛,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朝的皇帝在礼仪制度上基本上全盘接受明朝的规则,只是在细节上稍微调整。比如乾隆皇帝数次南巡,曾经六次路过泰山,他竟然没有举行封禅仪式。乾隆不愿意遵从前朝的规则,他从内心深处反对全盘接受中原文化。并且他也心存忧虑,一方面为了维持朝堂稳定他可以重用汉臣,另一方面他又大兴文字狱控制汉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对皇帝封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拍拍部落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封禅泰山堪称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荣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是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已经见到了“符瑞”却不前往泰山封禅的。
但是,秦始皇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七位皇帝。为何宋真宗之后的皇帝不再举行封禅大典了?难道宋真宗之后一千年间就没有出现够资格封禅泰山的皇帝了吗?
封禅的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提到了帝王封禅泰山的两个条件:第一、这位帝王必须是受命之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第二、该帝王在位期间应该有符瑞出现,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被认为没有资格封禅。从秦始皇及之后皇帝的政治功绩来看,后世又给帝王封禅增加了第三个条件,即天下统一。
从前两个封禅的条件来看,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都是由资格封禅的——既然当了皇帝,肯定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啊;天子如果想封禅,全国各地自然就会献出各种符瑞。但是第三个条件就比较难满足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屈指可数,其中还有隋朝等朝代从来没有举行过封禅大典。
宋真宗有资格吗
按照之前的三个条件,宋真宗是当然没有举行封禅的资格的——他在位期间宋朝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啊,毕竟燕云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并且宋朝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压,也不算是武力强盛的朝代。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也的确曾经有过封禅泰山的打算,甚至连诏书都已经下达了,结果却又迫于压力而放弃封禅。那么宋真宗的历史功绩比宋太宗还要高吗——当然不是,宋太宗最起码还收复了吴越、漳泉,并且出兵消灭了北汉,还曾经亲征契丹(虽然失败了),而且太宗武功虽然不行,但他的文治在宋朝来说可是数一数二的。
宋真宗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对整个宋朝历史来说都至关重要——它维护了宋、辽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宋真宗能让我们想起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名言了。
一国君臣如病狂
那么宋真宗哪里来的底气封禅泰山呢?中国有句成语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有某种爱好或者需求,就不断地会有善于谄媚的臣下“殚精竭虑”地给皇帝满足。而宋真宗的封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成的,“澶渊之盟”中虽然约定了宋朝每年给辽国银、绢二十万两匹,但是宋朝自认为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毕竟没有像宋太宗一样大败而回,毫无脸面嘛。随后,对皇帝功绩的恭维成了大臣们的“标配”。第一次出现祥瑞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意思就是那天不知是谁用一块黄布,蒙住了真宗的双眼也蒙住了天,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福瑞了,还专门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前几天晚上梦见有神仙预先告诉他要在正月初三降三篇《大中祥符》给他,真宗于是为这件事而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一事可了不得啊,这表明了皇帝想继续要符瑞啊,于是大臣们一级一级向下传达命令:“安排”。此后“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但是真宗都婉言谢绝了,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啊,但是后来祥瑞都成灾了,似乎真宗在不封禅,老天爷就要开始求他了。于是“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
封泰山之后还没完,谄媚的官员以及老百姓们乐此不疲,他们又制造出更多的祥瑞,请求祀汾水,又建造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极观等等。到了真宗晚年,太祖、太宗积累的财富已经被挥霍殆尽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所以,脱脱在《宋史·真宗纪》中说:“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正是因为宋真宗的封禅行为,将原本崇高的封禅之事贬低得一文不值,后世有作为的皇帝便不屑于封禅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改封禅泰山为“祭祀”泰山,算是耻于与宋真宗为伍,而明朝及清朝的后世皇帝,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封禅泰山大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今天拍拍部落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封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典礼,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封禅起源于无怀氏,无怀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曾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云云山是泰山的支脉。可以理解为,无怀氏举行的祭天地仪式都在泰山完成。还有一种说法,封禅始于秦始皇,《史记》中的记载缺乏有力证据。无论哪种说法成立,都说明封禅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功绩,笼络民心。
选择在泰山封禅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认为泰山在东方,名为“东岳”。东方象征着生机,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可以直达上天。由于封禅过程中要举行两场仪式,祭天的时候在泰山,祭地的时候选择在泰山附近更方便一些。
封禅的仪式十分复杂,比如天子要坐“蒲车”登山,避免伤害泰山的山石草木。登山的时候要从南面上山,在山顶之上竖立石碑,记录皇帝的功德。仪式举行完毕之后,不能原路返回,要从北面下山。在秦代整个封禅过程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不能随意透露给无关人员。所以当汉武帝想要封禅的时候,问朝中大臣整个仪式的流程,大臣们都回答不上来,只好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仪式。
汉武帝好大喜功,曾经两次封禅,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汉武帝制定的封禅流程写入了典籍,此后帝王在举行封禅时都会参考他制定的流程。在封建社会真正前往泰山封禅的帝王少之又少,大概计算一下不超过十位。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他都没有举行过封禅,仅仅是动了这方面的念头,就让朝臣魏征劝阻住了。
为什么竟然有大臣会反对帝王封禅,原因很简单,封禅劳民伤财。比如唐太宗如果要封禅,他从长安出发到泰山大概有900公里,这是按照地图取直线距离计算,实际行进路程会更长。古人的出行速度,一天大概可以行进20公里左右,粗略算一下要用时两个月。这两个月还要有军队保护,还要提供粮食补给,还要地方州县安排住宿。这样简单算一下,就知道有多麻烦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劝谏,马上打消了封禅的想法,可惜他的后代子孙就没有这么明智了。唐太宗之后唐高宗、唐玄宗都曾经前往泰山封禅,丝毫不体恤民间疾苦。
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女皇封禅,武则天当政期间为了表明她称帝是受到上天支持的,决定举行封禅。武则天时期将国都定在洛阳,她要封禅又怕朝堂不稳,于是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前往嵩山封禅。这样既可以彰显她的功德政绩,又能威慑住反对者。武则天在嵩山封禅之后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将嵩山所在地的嵩阳改称登封。
到了南宋,由于皇帝只有半壁山河,再也无法前往泰山封禅,于是这项仪式已经名存实亡了。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国都建立天地坛,于此有关的祭拜活动就不用离开京城举办了。到了嘉靖年间,有人建议应该效仿古法,祭天和祭地要分成两个仪式,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于是,天地坛变成了天坛和地坛,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朝的皇帝在礼仪制度上基本上全盘接受明朝的规则,只是在细节上稍微调整。比如乾隆皇帝数次南巡,曾经六次路过泰山,他竟然没有举行封禅仪式。乾隆不愿意遵从前朝的规则,他从内心深处反对全盘接受中原文化。并且他也心存忧虑,一方面为了维持朝堂稳定他可以重用汉臣,另一方面他又大兴文字狱控制汉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很多人都不了解宋真宗封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拍拍部落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古代自从宋真宗封禅以后,确实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之所以会这样,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宋真宗并不具备去泰山封禅的资格,而他却去泰山封禅了。宋真宗这样的表现,让后世的皇帝们都羞于与他为伍。因此都不愿意再去做这件事情。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确实很像一场闹剧。
(宋真宗)
宋真宗是在和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才去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打不赢辽国,也不完全是他的错。这既有宋太祖时期的重文抑武,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不足。还有宋太宗时期,依靠错误的战略打法被辽国人打败后,军队中产生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同时还有辽国在这时候异军突起等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宋真宗确实是打败了。打败了,所以他才要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至少想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提振赵宋皇室在国内的影响力。
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从后周那里得来的。后周的时候,柴荣带着军队攻打辽国,三个月就打下了三个州,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只是因为紧接着柴荣就英年早逝了,所以,才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宋太宗上台和辽国打,乃至宋真宗上台和辽国打,都打了败仗。还订立了“澶渊之盟”,又割地,还赔款。这不免让国人产生一种感觉:赵宋皇室是没有能力的,是比不上后周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会严重影响赵宋皇室在国内的统治地位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禅。通过去泰山封禅这种活动,表明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上天给予的,不是夺取过来的。这样也就封住了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的口,确保了赵宋皇室的权威地位。
(宋太宗)
二是宋真宗要确保自己一脉的地位。
我们知道宋真宗当皇帝,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的皇位是从他哥哥宋太祖那里继承来的。宋太宗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这件事情也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宋太宗在继承了皇位以后,他在和辽国打仗的时候,却打了败仗。
要知道,当年宋太祖在打天下的时候,虽然几乎没有和辽国打过,但他是常胜将军,很少打败仗。皇位传给宋太宗以后,宋太宗和辽国打仗就打不赢了。不只是宋太宗打不赢,宋真宗也打不赢。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宋太宗这一脉是不行的。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二个目的。
三是宋真宗要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
宋真宗皇位的获得也是很特别的。本来,宋太宗没有想过要立宋真宗为皇帝。他想要立的是赵元佐,但是赵元佐因为不满意宋太宗对宋太祖后人,以及宋太宗弟弟的迫害,借故发疯。也就是这样,宋真宗才获得了皇位。
宋真宗获得了皇位,不但打不赢辽国,还割地赔款。也就是说,他的失败更进一步。因此国内对宋真宗的怀疑,就已经达到了三重。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三个目的。
宋真宗为了让他去泰山封禅这件事具有说服力,反复在全国寻找“祥瑞”。全国各地的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报告“祥瑞”的出现。因此成为了一个闹剧。
虽然最终宋真宗做了“封禅”这件事,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的目的,以及他获得“祥瑞”的过程,都是个笑话。后世皇帝不想学,不想成为笑柄,也是很有道理的。
后世皇帝虽然有这样的考虑,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虽然宋真宗去泰山封禅是个笑话,但也有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去泰山封禅。一个统一中国,一个开疆拓土,在后人的眼中,他们的功绩是很大的,是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
也就是说,并不能因为宋真宗去泰山封禅了,后人也就因此否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去泰山封禅这件事。
(泰山封禅)
那么,后世皇帝为什么不再去泰山封禅了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泰山在古代中国政治地位的减弱。
宋朝之后的古代中国还有三个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祖山应该在蒙古本土,清朝的祖山也在关外。明朝虽然是汗人建立的朝代,但是朱元璋是从南方发迹的,他的龙兴之地在南方。
事实上,当初秦朝、汉朝这些朝代,之所以会把泰山封禅这件事情,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那时候的所谓“中原国家”,政治中心就在泰山一代。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显得非常突出,从地理政治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明朝、清朝地域面都变得非常广大,对“中原国家”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泰山那一段。因而,泰山的地理政治美学的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后人很少再用泰山来做文章了。
其二,封禅这种政治行为在后世几乎没有了。
封禅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后世也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事。
什么叫加强人事呢?就是不等着上天照顾,而是人为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威,所做的工作已经足够多。中央已经足够集权,皇帝也已经足够强大,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强调皇权的意义了。
(参考资料:《宋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对皇帝封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拍拍部落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野心很大,这从他给儿子起名就能看出来。刘备的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连起来就是“封禅”。在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祭祀天地,才是一个帝王的巅峰。但是这么荣耀的事情,到了明清年间却没有一个皇帝去泰山封禅,这又是为什么呢?
封禅就是帝王祭祀天地的行为。封的意思是祭天,也就是帝王向上天汇报自己的功绩,禅就是祭地,在泰山附近的山丘上设置祭坛以感念大地的恩德。在泰山封禅是对帝王威望的极大提升,因而也是无数帝王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所有帝王想要封禅就能够封禅的,这要有盖世的功勋和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才可以。有十六个字简单概括,就是“文治武功,道德高尚,海清河晏,天下太平。”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禅泰山的就是秦始皇,然后就是汉武帝,随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在盘算,自己有没有资格去封禅,但看到秦皇汉武的功绩之后,许多帝王都纷纷对封禅避而远之,如果功绩不够强行封禅,反而会给后世留下笑柄。在宋朝以前,进行过封禅的帝王只有五个,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连杨坚、李世民这样的帝王都没去封禅。
上面这五位封禅帝王的功绩基本都有拿得出手的,但到了宋朝,有一个帝王强行封禅,不但把自己弄成了笑柄,也让封禅蒙羞,这个帝王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统治下的北宋,国土面积和综合实力十分弱小,明眼人都知道,这完全不符合封禅的条件,连大一统的基本条件都没能达成,而且后面还丢了燕云十六州,对外交战的战绩更是惨不忍睹。就这水平还去封禅?连赵匡胤当年想封禅都被满朝文武否决了。宋真宗为了封禅,搞出了许多祥瑞现身的的事情,漫山遍野都是祥瑞。为了这次封禅,宋真宗几乎把北宋两代人积累的财富都霍霍光了,成为了千古笑柄。
所以从宋真宗以后,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封禅敬而远之,不管是恢复华夏的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到清朝的康熙乾隆都对封禅绝口不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封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出自《管子·封禅篇》。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始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武则天一帝封禅嵩山。
释义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简介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天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禅,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天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封禅经过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君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封禅历史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戛然而止。
【文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史记·孝武本纪》:“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封禅仪式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武则天一帝封禅嵩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武则天封禅嵩山,女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封禅条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