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   唐朝之所以要在自己的极盛时期,设置节度使这种兼管军民、割据一方,兵权、人事权、财政权尽在指掌的封疆大吏,并不是能单单用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的脑残失策、或者李林甫等大臣的私心误国就可解释的,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军事情势必须设立。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image.png

      唐太宗:李世民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image.png

      当帝国过度扩张,而生产力水平远远跟不上,就意味着边疆地区必须有远比之前强大的动员力,才足以保障对抗那些强大异族政权,如吐蕃、回纥、大食的军事需要。所以开国之初建立、此时已难以为继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节度使制度也应运而生了。

      当各镇节度使尚是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良将的时候,安西、北庭、河东、卢龙、朔方、陇右各镇的军马数量和军事屯田数量,均扩充至此前数倍,唐军实力也大大增强,先后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并令回纥、渤海两国臣服,扭转了武则天执政后期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局面。此时大唐王朝更达到了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巅峰。

      也正是节度使制度初期的卓有成效,才让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李隆基不断下放各种权力,将人事权、财政权一一划拨给各大藩镇,终于让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捉住机会,酿成了令大唐国势中衰的安史之乱……

      短短五年的战乱,国家人口锐减3/4,此后吐蕃回纥更趁火打劫,侵吞唐朝大片疆土,中枢实力大损,无力压制安史叛军余部盘踞的河北藩镇,从此,半独立的藩镇时代就持续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方告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官名。唐初沿北周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image.png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制度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image.png

      历代状况

        唐朝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唐朝与突厥、吐蕃、契丹的战事频繁。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 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安史之乱后,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之后,唐朝才失去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image.png

        宋朝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此外,辽圣宗耶律隆绪亦将统领上京、中京地区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领令隐改称节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设节度使,管辖部族事务。元代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image.png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image.png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image.png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州县的十五道为依据。

            关内、京畿二道节度使有7个、(都)防御使有3个,山南东西二道节度使有3个、都防御使有1个,剑南道有节度使有2个,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有观察使有8个,淮南道节度使有1个,岭南道有节度使有1个、经略使有4个,河南、都畿二道节度使有6个、都防御使1个、观察使2个,河北道节度使有6个,河东道节度使有3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就是后来的节度使。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总权。

            image.png

              众所周知,李世民时期唐朝征战四方,灭东突厥,征服高昌,重创高句丽,都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因为他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新唐书·兵志》载: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image.png

              李世民

              李世民去世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为应对这种态势唐军开始战略收缩,对外战略由进攻开始转向军事防御,在易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构筑防御工事,部署军事力量。

              为了建立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唐政府把地方政府控制的分散的几百人为单位的小镇,改为驻有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

            image.png

              其实一开始,戍边集团军是由原隶属于各卫的府兵、临时征集起来的新兵组成,由于军队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都需要花费时间,要预防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必须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于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长期服役的常备军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image.png

              起初的常备军也是依靠政府分配兵额,但往往不能满足边关对军队的实际需要,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相继变成了募兵。募兵的来源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无职业的流浪人,以及走投无路或无依无靠之辈。他们一般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之权,因此他们对节度使有极强的依赖性,以至于“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样,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image.png

              当然,单纯的拥有军队远不能使节度使做大,古代军队在外动辄几十万兵,之所以还能听命于文官政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后勤。大军若是断了粮草,这些膀大腰圆的家伙分分钟就会倾向于反噬,军人还是盗匪就是一念之间。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藩镇集团军,同时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唐政府开始用屯田的收入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

            image.png

              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的统一支配,但这样戍边将领调动军队还要走中央程序,对边境戍防不能灵便反应,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

              景云年间,为与吐蕃、后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作战,唐政府再次对西北、东北边境的军事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官衔正式化,即把那里的数州并为一个军事战略防区,组建边防重镇。

            image.png

              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唐沿边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置朔方、河东、范阳三节度使防御北部边境;置平卢节度使防御东部边境;置陇右、剑南二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

            image.png

              最后一步是行政权,唐政府经常临时派出巡察使、按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开元二十一年,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

              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

            image.png

              我们知道到了天宝十年,安禄山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辖区广遍太原、幽州、营州各地,又集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于一身,所以当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朝廷一片动荡,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临时集市商贩组成的,被逼的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来召募兵卒。

            image.png

              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自唐末黄巢之乱之后,朝廷终于失去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朱温灭唐后的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以及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均为节度使。

            image.png

              唐亡于藩镇是不争的事实,五代的54年大分裂其根源则在于节度使手里有兵,占个山头就能称王,赵匡胤不想他的王朝重蹈此覆辙,北宋建国后,他问心腹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普说:

              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image.png

              赵匡胤心领神会,他在一次晚宴上,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北宋开国重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人一夕之间,兵权尽解。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image.png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往往有名无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当朱温逼退唐哀帝,建国大梁,自称皇帝后,就代表着唐王朝走向最后的毁灭。这件事的背后,其实代表了从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并在安史之乱爆发,最终形成晚唐藩镇势力扩大,地方割裂的情况。不过,同样设立节度使,北宋却没有出现像晚唐时期藩镇割裂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image.png

                在北宋的时候,节度使依然是一个品阶极高的官位,封号跟朝廷的参知政事是一样的。而参知政事的职位,相当于北宋宰相中的一员。这是武官中最高的品级,也是用来加封文官、宗室,以及当时分量极重的宰执官。被北宋初年的时候,节度使依然发挥一些重要作用。比如在管辖地内,安抚和治理当地的民众,保卫自己的管辖地,不受外敌入侵,以及开疆拓土

                纵观整个北宋时期,北方的边患一直存在。所以,他们需要给地方武将一定的自主权,用来应对突发的战事。而这些都需要节度使来执行。唐朝时设立节度使,也是考虑到同样的因素。但赵匡胤本人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局,他清楚当时武将、藩镇节度使把握重权后的情形。

              image.png

                当时各地割据分裂,枪杆子最有分量,节度使最有权力,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左右中央朝局,甚至不少节度使直接成了开国的君王。所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头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从后周到北宋平稳过渡的环境下,逐步削弱武将,以及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所以,赵匡胤才会对那些把自己推上皇位的武将们,使了一招“杯酒释兵权”,给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金钱、土地、美女,代价就是交出手中的兵权。

              image.png

                北宋的时候,又开始形成尊崇文人士大夫,贬低武官的风气。对于节度使,皇帝不可能把他们都踢回老家。他们需要的,只是节度使权力没有那么大,不会威胁到自己。所以,在北宋初年的时候,节度使的权力被不断剥夺。晚唐时期,藩镇节度使最重要的有四项权力: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世袭权。

                这四项权力,除了军权,其余都被剥夺了。财政权被转运使分走了。这是专门负责运输的官职,掌握重要物资。后来转运使权力太大以后,又设立了安抚司等机构,再度分化转运使司的权利。这是后话。

              image.png

                至于行政权,北宋初年最开始是下令,各州的刺史,必须直接向朝廷中央汇报,接受朝廷诏令。即便是节度使,也不能干预自己驻地以外的政务。也就是说,节度使的势力范围被压缩到只剩一个州府。即便造反,也很难成功。后来又直接从中央朝廷派遣文官,接任刺史的职位,改称“知州”。

                这不仅是中央更好的掌管地方事务,也能掣肘节度使的权力。地方上那些最精锐的兵源,都被中央朝廷抽走,编入禁军当中,扩大中央权力。

              image.png

                至于节度使的世袭权,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就连节度使的兵权,也受到了削弱。而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节度使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其实已经非常有限了。

                但赵匡胤的这个做法,也为后来北宋形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埋下了隐患。这才有了北宋历次改革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1. 更多
                  相关专题

                  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