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时间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由此莫尔而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现实前提。16世纪的西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速度加快,资产者和无产者两支新生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紧随英国之后的,是法国、德国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从简单协作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大机器工业阶段,期间经历了地理大发现、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力催生和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绵延经历了不同阶段。特别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关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然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广大劳动群众处于新的枷锁之中,仍然是政治上无权,经济上更加贫困。资本主义社会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启蒙学者对这个新社会的华美预言,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都以辛辣尖锐的笔法,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贪婪、凶残,描写了下层民众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抗争。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和要求日益强烈。
空想社会主义是适应早期无产阶级渴望改变现状的需要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它们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与斗争。最初,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斗争是表面的,他们并不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理解自己遭受剥削和奴役的真正原因,他们采取的斗争方式,多是本能的反抗和消极的抵制,往往把工厂和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采取破坏工厂、捣毁机器的行动。这些行动表明,当时的无产阶级还非常幼稚,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从此拉开了。在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下,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渴望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需要,导致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材料。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他们运用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这种制度的宗教神学进行猛烈批判。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而且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意识的觉醒。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如让·梅叶、摩莱里、马布利、格拉古·巴贝夫等,就深受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他们的著作中充满了“理性”、“平等”、“公平”、“正义”、“和谐”等词句。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恩格斯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1824年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1915年 9月齐美尔瓦尔德和1916年4月昆塔尔两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见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和昆塔尔会议)所形成的短暂的、过渡性的国际联合,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国际(齐美尔瓦尔德联盟)。由这次会议开始的活动,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运动。1915年12月,欧洲和美国28个社会民主党中有13个党和两个党内的8个反对派声明加入这个国际,其后还有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参加。考茨基中派在这个组织中居主导地位。由于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左派坚持斗争,该国际宣言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谴责社会沙文主义,批评社会和平主义。齐美尔瓦尔德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锻炼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组成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为创立新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战略和策略、党的建设以及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光辉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亚革命浪潮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它参加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大规模罢工斗争,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俄国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及时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七月事变之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业已消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在1917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胜利地夺取政权。革命从首都向外地、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到1918年 3月,全俄广大城乡基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激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欧洲和亚洲出现国际性的革命浪潮。在欧洲,主要有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1918~1919年德国革命,1919年 3月匈牙利革命,先后建立为时短暂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在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斗争,1919~1920年意大利爆发工人占领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骚动”,直到1923年还发生保加利亚反对赞可夫政权起义,德国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汉堡工人起义以及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等。所有这些革命斗争都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血腥镇压之下先后遭到失败在亚洲,许多国家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把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1927年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朝鲜在1919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运动”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相继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掀起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运动。
联共(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苏维埃国家在列宁领导下取得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以后,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沟通城乡和工农之间的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一条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苏联共产党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多数成员1924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对派,1925年批判了所谓..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1927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这几次争论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党内斗争中开创了不好的先例。1928~1929年,从如何看待和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开始,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发生严重分歧联共(布)开展了批判所谓“布哈林集团” 右倾错误的斗争。其结果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并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于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人民还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苏联的强大及其影响,不仅保证了它在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在十月革命胜利和欧亚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国际共产主义队伍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联合。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俄国共产党(布),7个欧美国家成立共产党,另外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有欧洲、亚洲、美洲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中国、朝鲜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这次大会正式成立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总部设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强调集中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共产国际有权决定各国支部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各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执行它的决议。
共产国际前期,列宁在世期间,举行过 4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团结和巩固了各国革命左派的力量,在它的帮助和指导下,到192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它在继续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同时,开展了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它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924年以后,共产国际在斯大林的实际指导下进行活动,共举行过 3次代表大会。为适应资本主义进入暂时相对稳定的形势,共产国际总结各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同时滋长了“左”的倾向,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提出各国共产党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并在一段时间内把社会民主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 7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强调在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有农民和其他民主派别参加的人民阵线,批判关门主义倾向,等等,对纠正某些“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共产国际中后期活动的主要偏向表现为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不顾各国的具体情况,任意干涉各国党的事务,在各国党内进行过火的斗争,动辄采取极端措施,以及要求各党在自己的行动中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集中统一的国际组织形式,不适合各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3年 6月,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有利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所面临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胜利 各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谱写了光辉篇章。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发挥了反法西斯战争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伟大贡献。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人民抗击侵略者,胜利地进行了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推动本国反法西斯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和武装斗争 东欧和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人分别进行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抵抗运动、发动武装起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在世界范围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原美国共产党总书记E.R.白劳德在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之后,宣扬德黑兰协议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长期的信任和合作提供了保证,主张美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实行阶级合作,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并在1944年 5月解散美国共产党,另组共产主义政治协会。白劳德修正主义给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945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共产党人批判了白劳德主义。在此基础上,W.Z.福斯特于同年7月重建美国共产党。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奋斗和战后初期的较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东欧的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德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的朝鲜北半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北半部(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取得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连同苏联、蒙古在内,约占世界人口1/4的近8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30年代克服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坚持革命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社会党的理论旗帜。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支分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早在19世纪初中期的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存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欧洲国家建立的工人政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同时又自称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者”。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又一次经济繁荣,欧洲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普选权的推广,工会力量的扩大,人民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一情形下,随着布朗基主义突击式的暴力革命已不可能获得成功,而新的革命形势又远未到来,恩格斯开始提出新的历史形势下的革命战略,在不放弃暴力革命的基础上,有效的利用普选制度,实行议会斗争。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议会中获得多个席位的社会党不愿意放弃既得的利益,希望通过修改纲领,来钝化革命性质,融入现实制度,于是伯恩斯坦等人以民主社会主义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将恩格斯的和平斗争理论片面化、绝对化,这种社会改良主义就逐渐成为社会民主党的主导思想。经过上世纪初期的历史分野,民主社会主义在百年来的发展演变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愈行愈远。
非暴力,即否定革命,是民主社会主义中最被推崇的理论部分之一,但不过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向我们吹出的泛着光彩的肥皂泡,经不起现实的轻轻一击,严峻的形势必将使一切非暴力的幻想破灭。
民主社会主义者并不向我们指出,一切真正的革命都是在统治阶级的逼迫下发生的,群众从未放弃过和平斗争的机会,但统治阶级是用刺刀来回答群众非暴力的善意的。发动革命是群众捍卫自身利益的最后的武器,革命群众不可能放弃这一权利,因为统治阶级并未放弃发动侵略和内战的权力。民主社会主义者要求群众放弃自己的自卫手段,却对统治阶级的武装闭口不谈。
1914年世界大战前夕,民主社会主义者大多沦为社会沙文主义者或护国主义者,用集体叛变的方式表明了非暴力的实质。
随着谢韬所著《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在中国首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北欧社会主义被民众所了解,相对于苏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北欧社会主义高效的行政权力、发达的社会福利、宽松的社会环境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潮泛起最终迫使官方媒体作出回应来表明态度。
尽管学术界对民主社会主义大加溢美之辞,也不否认民主社会主义对于中国这个保留了太多旧制度残余的国家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但还是需要指出,北欧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希望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整个经济基础,即立足于资本的整个生产关系,而寄希望于有限的国有化和由政府实行的高福利政策来缓和。然而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最高级、完备的形态,任何不根本改变资本的经济关系,而实行立足于限制竞争的社会改良,也就是将私有制限制在不完全的形态上。其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迫向自由市场低头。
如今,西欧的国有化和高福利政策已经走向了尽头,为了捍卫已得的利益,法德工人罢工已进行了数月了,然而只要这场斗争没有促使西欧向社会主义走向一步,那么工人就要向自由市场低头。北欧的形势比西欧稍好,但北欧也已经成为反对高福利政策的最佳理由了,他们的政府已经陷入到财政赤字的危机之中。如今民主社会主义已经行进到了历史的拐点上。
国家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拉萨尔,在德国人看来,国家是代表一切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的存在,实现社会主义不应该寄希望于革命,而应该企求国家的恩赐,所以他的要求是实行普选,国家扶持建立工人合作社,实行国有化等。
尽管科学社会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都提出了国有化的主张,但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国有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走向崩溃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而国家社会主义却将它看作救世良方。
而在实践上,国家社会主义要求的国有化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情况下实行的,作为对市场的限制,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的国有化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所导致的必然是市场的消亡,而国家社会主义却将使市场停留在不发达的形态上 ,在这样的基础上,将使国家机器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中心作用,而为了维持这种局面,国家机关就必将竭力限制市场的发展,垄断一切经济资源,内在地迫切需要进行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
法西斯主义利用了一定国家社会主义元素,尤其是纳粹将法西斯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异化为了民族社会主义,而苏联也被一部分西方社会主义者视为国家社会主义,然而由于苏式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流派中取得了正统地位,这一说法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持有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社会主义者伯特兰·罗素和乔治·奥威尔。
法西斯化的国家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或者纳粹主义)强调:国家是绝对物,所有个人和集团都是相对的,国家是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
法西斯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包含种族主义的影子,比如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到:“人种有优劣之分,优等人就是主人,主宰者,统治者,劣等的人就是奴隶,被统治者,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应该他统治世界。”体现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一面,说明了为什么国家社会主义反对国际主义。
在最响亮的民族利益的口号的包裹下,掩藏着最卑鄙的利益追求,法西斯难道真的是为日耳曼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吗?不,是为资本争夺生存空间;实证的太仇视犹太民族吗?不,是太渴求他们的财富。对资本的攫取,由于军事专制机器的介入而更为血腥。
纳粹政权声称自己代表一切人的利益的,但它却这样对待自己的人民,它的统治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後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南斯拉夫人及各种各样的其他人被有组织地杀害。这种灭绝种族的罪行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为“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纳粹委婉的在德语中称其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sung,一般将犹太人杀死就叫“最终解决”)。
它还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後期随著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後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
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在一个个人权利最无法得到保障,人的尊严遭到无情摧残的国度里,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却大言不惭地宣布自己代表了一切人的利益。
作为一种历史实践,后来的法西斯化国家社会主义和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已经没有太多的联系,但都反映出德国所具有的社会因素。不管是作为理论还是制度,国家社会主义是小农和小市民等小资产者阶级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壮大。共产主义不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也就超越了一切社会主义 。作为私有制的对立运动的产物,早在奴隶制——私有制的第一个形式出现时,就出现了最早的社会主义——原始基督教,而此时社会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不是改造世俗世界,而是期盼天国美景。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所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但他们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阶段时,共产主义才能获得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时,共产主义才不是表现为对一种理论的实践,而是关于历史实践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开端产生了科学共产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首先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空想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成分,而且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它的根本缺陷在于:第一,不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二,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为了使社会主义摆脱虚幻的性质,不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整个社会主义大厦,奠定了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并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受生产力制约的社会一切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解释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的时,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窠臼,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找到了科学的路径。社会发展不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是主观臆断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有规律可寻的。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秘密。它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形式上是偿付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实际上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使资本家利用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秘密暴露无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知道它是坏东西,猛烈地批判它、咒骂它,却不能说明它坏在哪里,空想社会主义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从哪里产生和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学说通过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事实,证明了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而发财致富的。所谓“公道”、“正义”、“平等”,完全是虚伪的空话。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一样,有它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它灭亡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具有划时代的功绩。首先,它们使社会主义驱散了空想的迷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理性的王国、幸福的乐园,不过是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式不同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新的奴役制社会。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其次,它们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决不可能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以为这种人物一旦出现,人类社会就会免除迷误、痛苦和灾难。只有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建设者。从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并迈开了科学发展的大步。
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应该是怎样的社会时,采取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认真的。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对身临其境的典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建立在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因而对于非典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客观的物质根据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恩格斯也指出,在英、美、法、德这些国家里,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经过这样的发展后,生产力将达到极高度发展的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公开申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资本论》透彻地阐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作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的社会主义,将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建立社会公有制。
第三,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要对社会成员生活资料实行“等量劳动时间领取等量报酬”,即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经济规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新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地发展了,所有的产品充分涌流,实行的则是按需分配原则。
第四,社会主义必须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出现,仅仅是与生产力有所发展而有发展不足,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或不同所有制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达,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阶级。阶级没有了,也就没有了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阶级斗争的停止,摆脱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便发展成为互相合作的、友爱和谐的关系。
第五,社会主义必须使国家的政治职能消亡。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演进问题,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下,某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会保留下来,而国家的权力将失去政治性质,并最终使国家走向消亡,回归社会。为了促使国家消亡,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利用民主共和国这种“现成的政治形式”,实现自己的政治领导,开创稳定的、民主的政治局面。
第六,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在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同时,马克思还强调教育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此,他特别提倡开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不仅要办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而且大力发展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
第七,社会主义必须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为了彻底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人们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当然,由于社会主义比起共产主义来说,还存在着差别,生产力还未高度发展,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还没有消失。在社会主义结成“自由人联合体”的人们,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会得到彻底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条件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什么是共产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时明确指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当然,无产阶级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条件,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来说,则主要集中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政治条件。
一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和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因此,他们历来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并亲自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后来,又组织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指导欧美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建党原则。例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订一个正确的理论纲领,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民主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夺取政权。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暴力斗争的思想,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但是,除了通过暴力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之外,马克思恩格斯也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充分利用其他斗争形式,包括和平的、合法的斗争形式,为夺取政权服务。尤其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有可能利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无产阶级就利用和平方式反对资产阶级,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工农联盟并建立最广泛的反对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早在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之前和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就谈到过农民同盟军问题。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论述了工农联盟的原理,认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并通过这个联盟把广大劳动群众和小资产者阶层团结起来,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到“一种合唱”,有效地对抗反动势力的镇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四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历来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看作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独立是和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是民族解放、独立的先决条件。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坚决支持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欧洲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他们阐明了被压迫民族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无产阶级政党要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五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以及各国革命组织的成长壮大而逐渐形成并提出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必须通过国际联系,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各国无产阶级组织应当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的道路和制订自己的方针政策。建立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组织是必要的,但国际联合组织应当尊重各国革命组织的独立自主权利,反对把自己作为一个发号施令的中心,指手画脚,干涉各国革命组织的方针政策和内部事务。
六是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并解放全人类,首先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此,马克思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这就是说,实现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并实现消灭或改变四个“一切”,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明确指出,在转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