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苏武
字子卿。
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去世。
西汉杜陵,即今陕西西安人。
西汉典属国,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誓死不降,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后被释回。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以下为史书记载:
《汉书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乃遣武与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查看更多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苏武
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当时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苏武牧羊”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典故,中学语文课本里还收有一篇文章《苏武传》,出自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撰著的《汉书》,说的是西汉大臣苏武被汉武帝派到匈奴当使者,却被对方扣留,叫他投降却坚决拒绝,遂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不断折磨,最后又流放到那遥远、偏僻而荒凉、严寒的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附近放牧羊群(呵呵,还都是公羊),长达19个春秋,过着非常艰难凄苦的生活,饮粗雪、食野果、睡羊怀,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寂寞孤独、含垢受辱,但他仍矢志不移,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同凡人的坚强意志、可贵节操,堪称民族英雄。直到须发花白、苍老衰弱的晚年,他才被匈奴放回来,而他手里始终拿着的那根使节上所挂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后人李太白作诗赞曰:“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可是最近读到一份材料说,其实苏武当时的处境并没有写的这么凄惨,因为他在漠北当地邂逅并娶了一个匈奴年轻女子为妻,还生了一个儿子苏通国,与妻儿长相厮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那还是挺幸福的。《汉书·李广苏建传》里有明确记载:苏武晚年,汉宣帝怜悯他,就问身边的人:“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苏武通过皇后父平恩侯告诉宣帝:“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苏武后来归汉时,并未携匈奴妻儿一同南行,但留诗一首,其中说:“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此外据说李陵还送给他牛羊数十头。)
这就难怪苏武在那边陲蛮荒之地能坚持那么多年,晚年回归大汉后还活到了80余岁,这在那个年代算是罕见的高寿了,再说他的一生还一直是风雨如晦、坎坷不平。我想,支撑他的内心精神的,除了爱国情操、斗争意志、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以外,这种家庭的温暖,夫妻人伦、娇儿绕膝,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否则兴许他就难以坚持下去,早崩溃了。
像这样一段确凿的历史事实,为什么咱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竟一字不提,若无其事;班固的《汉书》里也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这大概就是中国人修史的所谓“春秋笔法”了吧,为尊者讳,适当的删减处理,以维护传主的光辉英雄形象,也有利于政治宣传。试想,苏武原本说是一个人苦苦地守候在异国他乡,日夜期盼着匈奴单于放他回去、大汉天子派人来接他,长达19载,经受了人间罕有的艰难凄苦,矢志不移,绝不屈服,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感人的事迹啊!可你现在竟说他还娶妻生子了,生活倒颇幸福美满,这不是很有损他的光辉形象吗?甚至可能比那个早已向敌人屈膝投降、在匈奴朝廷为官的李陵将军,还要无耻、不如。
而事实就是事实,不管是墨写的还是血写的,它是无法更改、扼杀不了的。再说苏武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为什么就不能娶妻生子、另组家庭呢?这与他不向匈奴投降、牧羊矢志盼归,又有什么矛盾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汉书·苏武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苏武传》里,大汉的使节苏武、张胜、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边都是恶棍和奸贼。这是读课文《苏武传》很容易达到的感情效果。《汉书》的编纂者班固,也正是带着这个目的而对关于苏武、匈奴的史料加以处理的。
现代人看历史,最要不得的是傲慢与偏见,因为读史的目的,即在于加深对世界与现实的认识,并增益智能。总之,我们的读史,终于可以不像古人那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了——请让我们翻开中国与外国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比照看看“苏武牧羊”的真实历史背景。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间谍)。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玄机。而且,这个派苏武出使的时机,从后来的结果看,是非常险恶的,也是苏武被扣押在匈奴长达19年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汉武帝当时正在策划一次对于匈奴的攻击,而且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彻底消灭。
而这次攻击的大的背景,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战争——汉匈百年战争。
匈奴是漠北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匈奴还没有成大气候,与中原国家也没有大的交手纪录。那时,北方的晋(后来是赵)、燕等国,主要对手是山戎;西方的秦国,面对的西戎也呈一盘散沙的状态。
秦朝统一天下后,着力扩张,四面出击。其中,对北面用兵最狠,派蒙恬带精兵30万,携当时最先进的复合兵器——弩机,把匈奴的部落驱赶出了其世代栖息的河套-鄂尔多斯地区,并在那里设郡筑城镇守。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家园,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里漂泊流浪,混了些年。然而后来,匈奴出现了轻骑兵大军团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就是人(智慧)、马(速度)、弓箭(远程杀伤)合一,呈现出强大的机动性和杀伤力。本来,那时候没有马镫,骑手很难长时间驾驭马匹,但匈奴乘用的战马很特别,这种马身量矮、耐力强、跑起来非常平稳。匈奴骑兵使用的战弓,大多数还是骨质箭头,对冶炼技术依赖不大。至于匈奴人的战术,更是非常狠恶:利用旗号和诱击,牵引出你的主力,等你在追击中累得差不多了,也被他们的游骑骚扰得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们利用天气、地形和箭力,突然把你挤进一个预先设置好的“窝子”(屠宰场),然后就是匈奴主力的出击和宰杀。注意,此战术的精髓,不只是骑射,而是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骑射兵团的组合运用,和与地形、天候的密切配合。
直到‘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后,汉才改善了与匈奴的关系,两国开始外交谈判。但匈奴一直拒绝承认苏武还活着。当时,匈奴的单于已经换了好几茬,两国和议也达成了,为什么还不愿释放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乏”,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苏武在北海生活多年,当然就非常了解匈奴的生态、气候与虚实。匈奴给苏武娶了媳妇,苏武在那里还有了小孩,其中有个孩子名叫苏通国,后来随汉使回国,为苏武延续了香火。在匈奴看来,男丁就是战士,生育人口当然也就是国防建设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说,也算是苏武变相给匈奴作出了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武出使到了匈奴,而且,其副使张胜等还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此举导致两国外交形势急剧恶化。在屠刀面前,张胜投降,苏武不屈被扣。两国就此事件展开激烈交涉。恰在这时,不按牌理出牌的武帝,突然发动了对匈奴的新一轮攻势。当时,霍去病已经早殇,武帝任命了新统帅李广利。此人是武帝新宠李夫人的哥哥,是新得势的国舅。卫青当时还健在,但因为卫子夫已经失宠,大将军卫青只能负责东、西、南三面的战线,不再参与对匈奴的作战了。李广利的军事水平并不次于卫青,但他的战绩却远不如后者。因为,当时汉的军事潜力和后勤供给能力,都已经远远不如卫、霍统率兵马的时候了。
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西进,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结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占据的西域地区的威胁;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一支步兵(所有好马都已经拨李广利使用),北上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李陵本人投降后,成了匈奴的大将。...查看更多
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到他之后匈奴单于并没有杀他,原因一起来揭秘:
为瓦解张骞斗志 对其施美人计
历史学者告诉我们的是,张骞带了一百多名士兵进入匈奴境内,并且想去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人,彻底打败匈奴。
但匈奴人没有杀他,只把他扣留在匈奴境内,还让他娶了貌美的匈奴贵族女子为妻。这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是匈奴人对张骞实施美人计,为了瓦解他的斗志。
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十多年后张骞逃出,终于去了月氏,返回时又被匈奴捉住,这一次还没有杀他,让他再次逃出,回到汉朝,成为开通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神剧中 编剧们臆想的历史
解读历史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相信专家学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种是对专家学者的描述产生质疑,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些问题。
还有一种,是影视历史剧编剧们的专利,根据需要想象出当时的历史并且表现出来。实际上,他们确实在作品里写到了匈奴人两次不杀张骞的事情。
看过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会接受其中的一段情节:匈奴人首次捉获张骞时要杀他,张骞口中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杀我冤枉”。这是编剧们的历史臆造。不要说匈奴单于不相信,就是相信了不杀他,按汉律张骞回国后也会被以“辱使命,丧国格” 处斩。因为像张骞那样大呼小叫,会成为让单于讥笑汉王朝的外交丑闻。
在另一部影视剧中,有匈奴人第二次捉住张骞却没有杀他的一段对话。单于说,“寡人完全应当将你斩首。”张骞急忙跪伏在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单于咳嗽了两声,气喘吁吁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辈子杀人太多,现在不会轻易杀人了。念你临去西域前还能给寡人留书谢罪,的确是个忠厚老实、诚实有信之人,朕今免你一死。”
这当然也是编剧们臆造的历史,还大胆编造出张骞第一次逃走时“留书谢罪”的故事,用第一个谎言弥补第二个谎言。好在现在的影视剧观众,有了许多年观剧经验,再也不会相信那些历史神剧的情节了。
问题是,对于“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历史书籍不予记载,历史学者不去研究,历史影视剧不可相信,大家又有什么办法理解这件事情,作出正确解读,哪怕仅仅是接近了正确?只要想,办法还是有的。
单于大怒 也没敢杀他
第一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都杀过哪些汉朝文武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是不是在应该被匈奴杀掉的名单里。
匈奴第一次捉获张骞是在公元前139年。此前历史中,文献中还没有见到匈奴杀死被俘获汉朝文官武将的记载。直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陈兵十八万,夸耀于匈奴边境。使者郭吉进入匈奴,有匈奴官员为其指引,让他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用刺激性的言语羞辱单于,单于大怒,将主管引见的匈奴官员杀掉,但也没敢杀死汉朝使臣,只是把他扣留了,不放他回来。
匈奴人确实杀死过一名汉朝使臣,已经是捉获张骞九十多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没等奏请皇帝批准就发动攻击,长途奔袭,杀死郅支单于,灭了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上写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句,后来作为表现汉民族气势的豪言壮语,广为流传。
江声行
——郝经
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
乾坤汹汹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
昆阳百万力一蹴,齐呼合噪接短兵。
铁骑突起触不周,金山无根小孤倾。
起来看雨天星稀,疑有万壑霜松鸣。
又如暴雷郁未发,喑呜水底号鲲鲸。
只应灵均与子胥,沈恨郁怒犹难平。
更有万古战死骨,衔寃饮泣秋涛惊。
虚庭徙倚夜向晨,重门击柝无人行。
三年江边不见江,听此感激尤伤情。
须臾上江帆欲举,舟子喧豗闹挝鼓。
江声渐小听鸡声,惨淡芙蓉落疏雨。
这首《江声行》,并非哪个幽怨的妇人所作,乃元朝汉人郝经出使南宋被拘时,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囚所感慨而发的诗作。
郝经,字伯常,始祖郝仪为太原人,后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是当地的望族。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公元1222年,此时蒙古铁骑南下,他随家人四处徙居,但他的学问品行出类拔萃,远近闻名,以至于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盛情聘请,请他在家中设馆教书。
元宪宗二年(1252年),郝经受举荐,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遣使两次召见,忽必烈向郝经问以经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郝经“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且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忽必烈大为欣赏。
不久,郝经被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称帝,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
元朝代表团一行人,共有数十人。
当时,南宋偏安杭州,当时大权在握的南宋奸相贾似道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恐慌,因为他害怕过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退敌,并私下和忽必烈议和纳贡的劣迹败露,极力反对郝经进入宋境。
前景危急,但郝经还是前往南宋。
果然,元朝代表团一进宋境,贾似道令大将李庭芝派人把郝经等人软禁,这一囚,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五年,而是直到贾似道下台,到了至元十二年(1275年),也就是过了整整16年后,郝经才被宋人放归。
16年的光阴,把他磨成一个垂死的老人。
遥想汉武帝时期,汉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最后被匈奴人放逐到穷荒之地,靠牧羊求存。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并索还汉使苏武,也是历经19年光阴。
由此可见,郝经被称为元朝的“苏武”,但“苏武”要加上引号,因为他是一个汉人。
倒霉的是,郝经在归途中染病,回到大都即一病不起,几十天过后,这位元朝“苏武”便一命归西,年仅53,一辈子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死后,他被谥“忠武”,但没人记得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中国古代,演员被称为戏子,由于古代的艺术形式大多是戏曲,因此戏子也是古代戏曲演绎者的通称。早在汉代,史籍中就有了百戏的记载。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连当朝皇帝的名字人们都不能说不能写不能用,冒犯皇帝的名讳属“大逆不道”要被治罪,甚至被“诛杀九族”。那么,古代戏子可以演皇帝吗?可以穿龙袍、坐龙椅吗?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古代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末学者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即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此后,“戏曲”二字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开始,到唐代的“参军戏”、北宋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而日臻成熟,清代京剧的形成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空前繁荣,更使古代戏曲艺术达到鼎盛。在古代的各类戏曲作品中,不乏涉及到皇帝内容的,对于古代演员来说,如果要扮演皇帝这个角色,是一件规矩极多极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弄不好还要招致杀身之祸的麻烦事。
古代戏子可以演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但只能通过借助艺术手段,使用象征性的动作和道具。道具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服装,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反映在人们服饰上的禁忌尤其突出。据《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不仅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要按官职品级穿戴,自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各不相同不能僭越,甚至连一般平民百姓即所谓的“士农工商,诸行百户”,其衣装亦“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戏子在旧时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贱”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统治阶级为了防止艺人在服饰上僭越,不同朝代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宋史·舆服志》规定:戏子的生活服装“不得与贵者并丽”。《金史·舆服志》规定:“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也就是说,艺人到了舞台上要装扮各种各样的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人物时,不能“照搬”生活中真正的服装,而只能是生活服装的一种绘画性的仿制品——“戏服”。当然,这种规定大多是指扮演上层人物,倘若扮演下层人物,用一些生活服装则无禁忌。一般说来,历代对本朝服饰限制很严,对“胜朝”亦即已灭亡的前面的朝代服饰的使用则要宽松些。
古代戏子在演出时,尽管可以穿龙袍,但却不是穿真正的龙袍,而只能用黄色蟒袍代替。舞台上皇帝的朝珠、朝服、朝帽也必须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朝服,皇帝是五爪金龙戏珠,王爷是三爪蟠龙,戏子的服饰只可以有五爪龙朝服,但不能与皇帝的标准朝服同等大小,必须以大袖、大腰的黄色袍子替代皇帝的黄色丝绸朝服以示区分;戏子的朝珠则有皇帝朝珠中特有的东珠,但朝珠数量、款式必须与皇帝的有所不同……此外,扮演本朝皇帝,在提到皇帝的名字时,必须避讳,比如玄烨只能说成宣邺,音近但不同;提到自己时不能说只有皇帝才能用的“朕”字,只能用“寡人”之类的词,因为“寡人”二字在秦始皇称帝之后就废除了。古代演员扮演前朝的皇帝时,不能和本朝的事情有瓜葛,更不能和本朝的皇帝有丝毫的牵连;在扮演本朝的皇帝时,不能牵扯到本朝朝政与前朝事务,因为古代戏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妓女还要低,戏子谈论朝政一直被视为对皇帝和朝廷的侮辱,戏子干政与太监干政一样都要处极刑。
古代戏子不仅演皇帝戏时必须格外谨慎小心,对君王的忌讳也要百般揣摩。清末的慈禧太后虽然是“垂帘听政”,但其禁忌比皇帝还多。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属羊,所以一生忌听“羊”字,甚至把“羊”列为宫廷忌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被改成了“福肉”或“寿肉”。慈禧酷爱看戏,看戏当然也是忌讳听到“羊”字,带有“羊”字的戏名像京剧《牧羊图》、《苏武牧羊》等戏都不许在宫里演出。清同治年间,梆子名伶侯俊山被召进宫演出《玉堂春》,慈禧听得眉飞色舞,吩咐李莲英戏演完后要重赏演员。可是,当听到“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一句唱词时,慈禧陡然色变,立即命令停演。而且,“犒赏”演员的金银珠宝变成了一顿棒打,责令其不准再入宫演戏。打那以后,宫里再演《玉堂春》时,苏三的那句唱词便改为“我好比入网的鱼儿有去无还”了。清光绪年间,名武生王福寿应召入宫,给慈禧演《挑滑车》。请赏时,慈禧却阴阳怪气地对王福寿说:“戏唱得不错,可我听说,你在外面与人合开了个羊肉铺子,每天一刀一刀地割羊,就凭这一点也不能赏你,不罚你就算便宜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苏武牧羊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十九年,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是四十岁,回国的时候已将近六十。苏武牧羊在匈奴的时候,匈奴被汉朝霍去病打败平息了好几年。匈奴虽然嘴上说与汉朝友好相处,实际上老是想攻占汉朝国土。当时匈奴也派很多使者来汉朝求和,而汉朝使者却有时候被匈奴扣押。后来汉武帝打算出兵攻打匈奴,这时候匈奴却把之前扣押的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感激匈奴,于是派苏武带领上百人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任务很快就完成了,这时却碰上匈奴内乱。之前有个汉人卫津投降匈奴,被匈奴单于重用。而他有个手下对其不满,刚好这个手下与苏武的一个手下是朋友。于是两人商量想杀了卫津,然后挟持单于母亲回国。但是计划失败了,匈奴单于准备杀了苏武。后来知道苏武是个有才之人,便想劝他投降匈奴。但是苏武却不管匈奴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半点投降之意。单于也认为苏武是一个非常有节气的人,特别敬重他。匈奴审问卫津手下,并将其杀害,而苏武手下是个贪生怕死之徒立即投降了匈奴。卫津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威胁他的罪行与其手下一样,如果能投降匈奴,将来定能与之一样飞黄腾达,不然只是白白送了性命。
苏武没有半点被权贵打动,他在匈奴吃尽了苦头,最终被流放至北海牧羊十九年。一直到匈奴单于死后,发生内乱,新单于派使者出使汉朝,那时候汉武帝也死了,汉昭帝即位,要求新单于放了苏武等人。苏武再次回到长安时,百姓都出来迎接他,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动。
苏武牧羊在现代人眼中是一个历史典故,可能没有人过多的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其实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大的。苏武是汉朝派去出使匈奴的一位使者,匈奴单于想苏武投降匈奴。开始单于利用高官爵位引诱苏武,但是苏武却丝毫没有心动的意思。后来他们把苏武囚禁在雪地里,不给吃喝几天几夜,苏武饿了就啃自己的衣服,渴了就吃地上的雪。不管用什么方法苏武始终没有投降之意,单于没办法把他流放至北海牧羊,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苏武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当时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有上百人,很多都投靠了匈奴,他们丧失了民族气节。而苏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坚贞不屈,给后世做出了好榜样。苏武牧羊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苏武牧羊同样发人深省,每个人都要有高尚的爱国精神,要有良好的民族气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与过去不同的是诱惑的东西不一样。过去考验我们的是艰难困苦,而现在考验我们的是物质享乐。现在国家富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是很难拒绝的。这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坚强意志品质的时候,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和物质享受,最终将会成为人民的敌人和历史的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苏武,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梦的长安,离开时正值壮年,归来时却是须发皆白、步履蹒跚,见之者无不感叹。苏武回朝的第一件事,是到茂陵隆重地祭奠汉武帝,因为他当年是奉武帝之命出使的,所以要去向武帝“述职”。述职回来,昭帝论功行赏,封苏武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典属国,并赏赐大量钱财、田地,苏武算是苦尽甘来了。
遗憾的是,苏家此时已是人丁稀少。苏武还在匈奴牧羊时,降将李陵曾去替单于劝降。李陵告知苏武他家的情况:母亲已死,哥哥苏嘉、弟弟苏贤都因小过错而被逼自杀,妻子已改嫁,家里只剩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十几年没有音讯,不知道是死是活……传递了这些令人绝望的信息之后,李陵趁势劝苏武投降,他说:“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何必长久地折磨自己呢?”苏武虽难过哽咽,但仍坚守气节,宁死不降,倒令李陵羞愧万分。苏武这次回来,他的妹妹和女儿情况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他的儿子苏元还在,这对苏武而言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但他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父子俩就卷入一场权力争斗的漩涡之中。
争斗的一方是大将军霍光,另一方是左将军上官桀和他的儿子车骑将军上官安,此外上官父子还联络了盖长公主、御史大夫桑弘羊及燕王刘旦这几个实力派盟友。他们计划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为帝。阴谋暴露后,上官父子、桑弘羊被灭族,盖长公主、燕王自杀,朝廷穷究他们的同谋,事情牵连到苏武父子。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交好,燕王在诋毁霍光的奏疏中又屡次为苏武官职轻微叫屈,再加上苏元与上官安也是密友,这已是嫌疑重重了。更要命的是,苏元还被指控参与了上官安的阴谋,结果他遭到逮捕,被作为叛党的同谋处决了。
苏武是西汉的大臣,他曾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匈奴,但因为匈奴与汉朝不合,被匈奴的大单于扣押。匈奴的大单于很看好苏武,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一直想要招降苏武。苏武无视单于的威逼利诱,一心只想返回汉朝。经过十九年不屈的斗争,苏武最终返回了汉朝。苏武出生于公元前140年,是汉朝郡守苏建的儿子,前期仕途顺遂。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汉武帝时期,身为皇帝的刘彻不再像之前的皇帝那样对匈奴处处退让,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征讨匈奴,震慑匈奴。等到且鞮侯继承单于之位时,因惧怕汉朝的武力压制,于是就派人前去求和。汉武帝刘彻为了两国的友好,于是任命苏武为中郎将,并持节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后,且鞮侯单于热情的款待了他们,并且准备派人护送苏武等人回汉。但很不幸,当时的匈奴内部出现了分裂。匈奴的缑王和虞常准备谋反,这本来不关苏武等人的事情,但虞常却买通了苏武出使队伍中的张胜,要求张胜帮忙,而张胜也答应了。最终,适缝缑王和虞常的造反以失败告终,而苏武和张胜也被牵连在内。单于本想杀了苏武,但又爱惜苏武的才华,想要招降他,但苏武宁死不从。单于一气之下就让苏武去北海牧羊,不给他吃喝,并告诉他只要公羊生出小羊就放他回国。苏武一共放了十九年的羊,后来,匈奴的新单于继位,新单于与汉朝交好,于是就将苏武送回了汉朝。
苏武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为人小心谨慎,深得汉武帝刘彻的欣赏。苏武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苏建一直精心教养他,苏武在入仕后,仕途顺遂,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同时苏武也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才子,那么苏武遗留下来的诗有哪些呢?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苏武诗四首》就是西汉苏武所写的一组五言诗歌,一共有四首。《苏武诗四首》被收录在南朝梁代太子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之中。相传《苏武诗四首》是苏武在匈奴之时所写的。苏武于公元前100年即天汉元年被汉武帝刘彻封为中郎将,并派他出使匈奴。苏武到达匈奴后,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客气接待。但很不幸,苏武一行人被卷入了匈奴一族的造反之中,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一气之下,就将苏武一行人扣押下来。当时的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一直想要招降他,但是苏武一直宁死不从。于是,匈奴单于就将苏武放逐到了北海,这组名为《苏武诗四首》的组诗就是写于那个时候。
《苏武诗四首》中的第一首就是描写兄弟相别的诗歌。兄弟两人即将分别,两人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然后相互道别,各自珍重。第二首诗歌就是描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了,两人虽依依不舍,但却只能含泪分离,并相互叮嘱对方要好好照顾自己。第三首诗歌所描写的是送别客人的场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第四首诗歌是描写作者自己送别朋友远游的场景,希望日后能够再相见。这四首组诗的语言都是非常质朴的,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
直到‘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后,汉才改善了与匈奴的关系,两国开始外交谈判。但匈奴一直拒绝承认苏武还活着。当时,匈奴的单于已经换了好几茬,两国和议也达成了,为什么还不愿释放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乏”,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汉书》里,大汉的使节苏武、张胜、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边都是恶棍和奸贼。这是后人在读《苏武传》时很容易产生的感情效果。《汉书》的编纂者班固,也正是带着这个目的对有关苏武、匈奴的史料加以处理的。
而事实上,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就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答应了。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玄机。而且,这个派苏武出使的时机,从后来的结果看,是非常险恶的,也是苏武被扣押在匈奴长达19年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汉武帝当时正在策划一次对于匈奴的攻击,而且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彻底消灭。
而这次攻击的大背景,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战争——汉匈百年战争。
匈奴是漠北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匈奴还没有成大气候,与中原国家也没有大的交手记录。那时,北方的晋(后来是赵)、燕等国,主要对手是山戎;西方的泰国,面对的西戎也呈一盘散沙的状态。
秦朝统一天下后,着力扩张,四面出击,其中,对北面用兵最狠。秦始皇派蒙恬带精兵30万,携带当时最先进的复合兵器——弩机,把匈奴的部落驱赶出了其世代栖息的河套一鄂尔多斯一带,并在那里设郡筑城镇守。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家园,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里漂泊流浪。但到后来,匈奴出现了轻骑兵大军团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就是人(智慧)、马(速度)、弓箭(远程杀伤)合一,呈现出强大的机动性和杀伤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