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
王树声团队所补绘的北宋吕大防《长安图》(局部,不含题记)。图最上部的“补绘宋吕大防长安图”九个字为吴良镛先生题写。图中深色部分为遗存的原碑残片和拓片,浅色部分为补绘内容。图的最下部为城外的山水。资料照片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比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古罗马城只有其五分之一大。在古丝绸之路上,唐长安城以气势恢宏、承古开新而著称,北宋名士吕大防曾慕其规划之精,据前朝遗图和遗址绘制了石刻《长安图》,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流传至今,《长安图》仅存原碑残块及一些拓片,不足原图三分之一。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王树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历经数年首次补绘完整的这幅《长安图》,唐长安城及城外的山水格局由此得以全貌显现,中国城市规划的智慧亦随之呈现。
唐长安城人居环境跃然眼前
吕大防主持绘制的石刻《长安图》详细标注了长安城鼎盛时期的城市布局。绘刻完成时,距离唐长安城被毁仅仅176年,遗迹尚历历在目,是现存最可靠的古代唐长安地图。日本研究隋唐史的学者妹尾达彦曾评价这幅残缺的地图:“无愧于天子之都的,既有秩序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浮现在眼前。”
然而这幅珍贵的地图却“命途多舛”,它在金末毁于战乱,后有人翻刻拓印,但都不知所踪。清末时有部分残块重见天日,后又遗失。民国时又于西安市小湘子庙街道旁的污泥中发现石碑残块,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这便是今人所能目睹的唯一原碑残块。
正因如此,补全这份地图便意义非凡。多年专注于唐史研究的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称补绘工作“是一项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重大的开创性研究”。
在王树声学术团队补绘后的《长安图》中,都城与城郊山水田园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城内格局方正端庄,街道笔直宽阔,建筑鳞次栉比,呈现出典型的东方都市气象。城内大到巍峨壮观的宫殿、苑囿、坊市、寺观,小到各坊坊门、庭院园池、汉代遗迹等,均详细标注呈现。城外则南山屏护,河渠横贯,良田、寺观、名园相映,长安人居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场面跃然在目。
据王树声介绍,补绘完整后,他们曾尝试将拼接后的《长安图》残片与现今考古勘测的长安城复原图相叠合,结果是与现代考古勘测基本重合。“这说明了北宋时期绘制地图的方法已经非常科学与准确”。
残缺城图巧被补绘
早在1992年,我国学者刘家信曾研究《长安图》残图和史料,称其是“中国现存碑刻最早、幅面最大、范围最广、注记最多的古都平面图,堪为世界古都图中一绝”。他还认为,“图上内容之丰富、符号之多样、注记之齐备(多达近千处)、比例之准确,在世界都市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正因原图内涵极为丰富,补绘残缺的《长安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多年来,王树声团队翻阅了3000余部地方志和历史文献,收集了1000多万字的古代文献,并在对我国1400余个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乃至县城所存上万幅城市地图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等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
在这浩繁的研究中,通过查阅考证历史文献,参考古代地图信息,最终,残缺不全的吕大防《长安图》历经两年补绘完成,共补绘原图缺失内容320处,其中郭城内及北部汉城禁苑等处补绘缺失内容300处,城南至终南山等处补绘缺失内容20处。
“在此碑的残片全部发现之前,此图不可能真正复原,但可以通过对现有残片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补绘,可窥其大貌,领略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精神,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理念的现代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今天。”王树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正确的说法是,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一如中华各大帝国的都城的惯例,包括皇宫城、皇城,外城,重重城墙,规模很大。具体来说,唐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个角的位置,各相当于现在的胡家庙、曲江池、高新区唐延路木塔寨、西二环土门以北的任家口;四边的位置,北边,任家口到胡家庙一线,南边,明德门一线,东边,现在的东二环,西边,现在的西二环。唐长安城面积八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为五十万。
唐长安城很大,但并不是最大的都城,以面积计算,古代最大的都城是朱元璋修建的明帝国首都南京,明南京城包括皇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京城(即应天府城)、外城,共四重,面积二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此,从面积上说,明南京城才是古代最大的城市,无论在中华范围还是在世界范围,都是古代最大,同时,从人口上说,明南京城真正达到了人口一百万。
明南京城第一,唐长安城第二,第一第二有了,那么,明清北京城是不是第三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面积排名第三的是北魏的首都洛阳,面积七十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万。北魏时间长度一百四十八年,基本与北宋相等,因此,时间很长,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富可以修建宏伟首都,北魏洛阳城是力主汉化的不世出的英主魏孝文帝下令修建的,修建完成之后,北魏帝国的首都从遥远北方的平城(即大同)迁到了中原的洛阳。
按面积算,明清北京城排名第四,它包括皇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共四重,面积六十平方公里。北京的紫禁城,面积72万平方米,南京的紫禁城,面积101万平方米,南京的紫禁城更大一些。
隋唐洛阳城排第五,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
南京,虎踞龙盘,建都于南京的各帝国,以东吴、刘宋、明,最为强悍勇猛,其它如东晋等,也有淝水之战的战绩。
当年朱元璋,在几十年间干了三件大事,先是荡平群雄,然后驱逐蒙元,最后翦除功臣、诸子封王,完成了他的家天下的建成。朱元璋的明帝国,版图广大,阵势严密,形势完整。说版图,共有十五个省级政区,包括直隶和十四个布政使司;说国防体系,布置了六道防线,牢不可破。六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长城以外,分别由宁王、辽王、沈王、韩王及其军队镇守,这些区域,同时也派驻了朝廷军队,由大宁都司管辖塞北,辽东都司管辖东北,关西七卫管辖嘉峪关以西;第二道防线沿长城一线,由代王、庆王、肃王及其军队镇守;第三道防线在关内,由秦王、晋王、燕王及其军队镇守,二道、三道防线所在区域,朝廷军队方面,由陕西都司、山西都司、北平都司等管辖;第四道防线沿黄河布置,第五道防线沿淮河布置,第六道防线沿长江布置,层层设防,非常有力、稳固。朱元璋、朱允炆的国家,文武双全,崇尚儒学,推崇孝道,农业立国,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叹朱元璋苦心打造的形势完整、阵势严密的国家,竟毁于乱臣贼子朱棣之手,后来的朱棣,实际上是推翻了朱元璋的国家,而重新建立了他朱棣的国家,朱棣之国先天不足,漏洞百出,局势紧蹙,问题严重。朱棣建立的国家,将关外诸王全部迁到内地,同时,朝廷军队的相应都司卫所也撤销了不少,于是,大宁都司管辖的塞北,被放弃了,大宁都司撤销,这关键性的撤退,使得北部国界后退到长城一线,同时朱棣又迁都北京,结果造成“天子守国门”的危险局面,朱元璋布置的六道防线,其中五道被撤除,只剩下长城一线,这样的后果是,侵略军入侵,只要突破一点,北京就危在旦夕,因此后来满清没费多大的事就推翻了朱棣之国。
朱元璋的强大的明帝国,有军队一百八十万人,全部明军属于五个都督府管理,编为十七个都司,共三百二十个卫,军力强大,屡次北伐,将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如此强大的国家,其首都自然是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来详细看一看朱元璋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城。明南京城,即京师,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二十多年,最终完成京师四重城区的格局。明南京城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据江湖之势,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三十五公里,而京城之外的外城城墙更是超过六十公里,为世界历史之最。
明南京城的京城,亦即应天府城,以玄武湖和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很得地利。
明南京城,据山岗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礼教制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华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墙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其它城墙都无法与之相比,明南京城是与明长城并列的又一宏大建筑。
朱元璋全力营造首都南京,因此,各地的明城墙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明代,明南京城是首都,是京师,面积二百一十平方公里,而各地的府城,比如明西安城,是西安府,面积十一平方公里,双方明显不在同一个数量级。现在的西安明城墙,只能说是半真半假,严谨一些说,西安明城墙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砖里面的土城还在,位置没变,周长十三公里多,基本完整,但是,外面的城砖大半已经剥落掉了,剩下不多的古代城砖,也都破旧不堪,一些西安老市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墙几乎没有什么砖头了,就是一个绕了一圈的土台子,有城砖的地方不多。”那时候市民也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些市民还在土城墙上取土做蜂窝煤。
八十年代中期,西安开始重修明城墙,给土围子加上了新的城砖,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当然,城砖是现代制造的,有的城砖上有“1984年户县大王镇”的字样,表明户县不少村子参加了修复明城墙的工作。修复重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恢复古城之貌,这的确是应该去做的事,值得点赞。
关于南京明城墙,具体来说,南京明城墙指京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城墙,其古代城砖保存状况良好。南京明城墙在五十年代被拆除了一部分,但是,原长三十多公里的城墙,仍然保存下了二十多公里,仍然是中国城墙长度之最,南京明城墙最可惜的,是拆除了许多城门,不过,还是保留了中华门等城门。
说过了排名第一的明南京城,再看排名第三的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十一万户,人口六十万,人口超过了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在唐玄宗开天盛世鼎盛期间,八万户,人口五十万。当时的人口密度不像现在,再考虑到供应能力,都城人口百万只能是幻想。当时的人口规模,唐帝国鼎盛时期,人口五千多万,后来经过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帝国结束时,人口二千多万。
唐长安城很大,城内可以种庄稼,其南部边沿,基本无人居住,而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米,虽然是土路,但还是非常气派的。顺带说一句,当时,砖路、细沙路,在皇宫城、皇城里才有,外城的路,则为土路。
需要注意的是,先后有五个洛阳城,它们是,东周雒邑,东汉雒阳城,魏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
东周雒邑,九平方公里,西周的丰镐,则为十平方公里以上。
东汉雒阳城,十七平方公里,而西汉长安城,三十六平方公里,后来东汉雒阳城被董卓所毁。
魏晋洛阳城,十七平方公里,由曹丕下令重建,后毁于匈奴人发动的西晋永嘉之乱。
北魏洛阳城,七十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万,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后来,东魏高欢迁都邺城,将洛阳宫室木材拆走,并且将洛阳人口的三分之二迁到邺城,使邺城成为东魏最大城市,再后来,在东西两魏大战的河桥之战中,东魏侯景又火烧洛阳,将其烧毁。
隋唐洛阳城,隋文帝年间修建,五十六平方公里,后来是武周帝国首都,武则天将很多户迁到洛阳,使得洛阳人口超过长安,也超过了历史上的北魏洛阳。
隋唐洛阳城,位于现在洛阳市的位置,而之前的各洛阳城,则位于现在洛阳市以东十五公里。
中华各帝国的都城,其发展趋势是,时间越往后,面积越大,城区的层次越多,大致来说,西周丰镐、东周雒邑、西汉长安、东汉雒阳,皆为两重城区,北魏洛阳、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发展为三重城区,而明南京、明清北京,则发展到四重城区。
总结一下,历史上排名前五位的五大都城,按面积排序,依次是,第一,明南京城;第二,唐长安城;第三,北魏洛阳城;第四,明清北京城;第五,隋唐洛阳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唐长安城是以隋大兴城为基础,按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禁院、坊市在内,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内百业兴旺、宫殿参差毗邻,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显示出古代中国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图:唐长安城平面图
之所以选择今西安地区作为都城城址,在于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了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的特点。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平原,使之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在此建都,还有效解决了城市用水的问题,又因为龙首原的隔离,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
如果只用数字表述长安城的面积,我们很难想象它的宏伟,但和历史上的其他城市进行对比,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唐长安城的规模。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实现迁徙江南亡国贵族以实京师的计划,长安城建城之初的面积就达到了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大7倍,连最为著名的古罗马城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唐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面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格局更趋合理。
大明宫与兴庆宫的修建是打破隋大兴城平面布局的开始。贞观八年(634),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太宗命人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龙朔年间(661-663),大明宫再被扩充,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但气魄之宏伟则超越了大明宫。因此,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依礼行事。
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在,是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之地。开元二年(714),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玄宗将兴庆宫的规模加以扩大,于是侵占了永嘉坊半坊之地,西面胜业坊的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的加宽而向西退缩,使原本“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变。此外,因为这些改动均集中在中轴线以东,所以,朱雀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外郭城呈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公里,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考古实测,朱雀大街是全城最宽的街道,约有150米,这几乎是现在朱雀大街的6倍。
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犹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但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为夯土板筑厚,厚度2.3米至3米不等。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称“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唐前期的里坊制度规定,坊门日出时开,日落时关,城中有宵禁,夜晚来临,人们就不能在坊外主街上闲逛了,只有正月十五全城解禁联欢时,百姓才能打着灯笼串坊。虽然坊内也有食肆和店铺,但长安城中,还设有专门的商业区,那就是东市与西市。
东市和西市不但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的中心,还是中外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周围坊里多是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为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也以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此外,这里还集中了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的商人,其中尤以来自波斯和大食的“胡商”最多。他们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将从中亚带来的香料、药品卖给中国官员,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还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唐朝廷对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宵禁制度,两市大门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并设门吏专管。
唐长安城的城建理念还传到了日本,成为奈良古城的建城模板,奈良城中的唐招提寺也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于759年建造的,被尊为日本国宝。而现存于西安市区的明城墙也保留了唐长安城皇城城墙的遗迹,其西南城角外墙呈圆形,与其他三个方形城角不同,据考证,正是由于修建西南城角时,恰好可以利用唐代的旧城墙,所以,明城墙的西南城角就在唐城墙遗址的基础上建成了。
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唐朝末年,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长安城,曾经宏伟壮丽的城池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透过斑驳的遗迹一窥它当年的风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唐长安城面积太大,人口太多。
唐朝长安城市辖区人口达到两百万人,城墙内就超过一百万。唐朝前期以后常态下关中的粮食供给就一直不能完全自足,需要依赖大运河转运至渭河,战时只会更加严重。相比而言明清北京城面积要小,人口自然也少。明代时北京城人口刚抵七十万(万历年间),清代中期超过百万,但是那时全国人口已经逾亿。唐时长安城周围驻军虽在全国算多,比如神策军曾达到十五至十八万,但是城市面积达到可怕的84平方公里,是北京的一倍半,又处于平原之上,防守起来战线拉长之后兵力就分散了。况且本来神策军所负责的驻防范围则不仅仅是长安城,而是整个关中京畿地区,兵力分散就更加严重。因此可想而知,在战时这么多人口可不是一般小城在守城战时能够安分凝聚的。市民人口大于部队数量,又没吃的……
城筑得太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战时防守很难组织,守备军队人数要够,调动要快,其成本远比在关中四塞的四个关卡进行防守要高。因此广义上的长安就是整个关中组成的京畿地区。恰好关中四个方向均有险可守,东门潼关,西门散关,北门萧关,南门武关,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城防体系。所以实际上整个关中地区是一座大“城”,历朝历代也是对关中整体进行规划的。而长安城本身则更像是整个关中的“皇城”或者说“内城”了。从这个角度讲,不光长安,任何一座古代城市一旦外城被突破,内城防守的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另外一点就是潼关距离长安城的距离非常合理,探哨快马加鞭一两天可到,而大部队行进则需要四五天或更慢,这就给了城内足够的周转时间逃跑。所以基本上只要潼关一败长安城内的组织就撤了然后开门投降,反正也打不赢,连打都没怎么打过。
相比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要合理得多,因此每逢乱世还尚可一战。实际上汉长安城才是古代史上以同一座城郭矗立时间最长的城池,自西汉刘邦筑城到隋代废弃,这座城池被使用了超过九百年,也说明西汉建城之合理。明清西安城更小,但因为城高墙厚,在民国时期尚有二虎守长安一战,也能说明其防御能力。
唐长安城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在当时是大大超前于中古时期的时代发展的。在一千年的跨度上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城。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现代西安市的主城区规模才将将覆盖了当年唐长安城的城墙范围。对于一千年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这座伟大的城市更像是帝国时代游戏中奇迹建筑般的存在。她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座都城,甚至是一座城市,是中华帝国所创建的文明处于最巅峰时期的象征,是统一大帝国恢宏气度的体现。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长安城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是远超过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座城市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