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血滴子

  •   血滴子,清末民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血滴子两个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权的力量,二是为了对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监视。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上面两位说的是传说中的一种。而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清末民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当时的小说以雍正轶事做为谈资的有胡蕴玉《胤禛外传》、孙剑秋《吕四娘演义》、紫萼《梵天庐丛录》、和蔡东藩《清史演义》、燕北老人《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等等。这些小说言称借史实演绎成篇,其实都是择采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其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艺术形象:“血滴子”。“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

      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鎯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雍正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干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1)关于“血滴子”和粘杆处

      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的手下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千里之外。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都是为“血滴子”所杀。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信史。然而,雍正确实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的。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查看更多

      这个血滴子既是一个神秘的杀人兵器,也是一个组织机构。先看看作为暗器的说法。据说此暗器为一圆形器物,内藏快刀,有机关控制,趁人不防,罩人头上,机关开动,立取人头。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戴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

      而在电影银幕上,“血滴子”的外在形态就充满诡异的想象力了,或像一顶草帽,或像一个鸟笼,有的放出去的时候会“呜呜”怪叫,有的会旋转,有的有许多兽牙般的利刃,有的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咔嚓”一声,人头分离……小说家的说法最为神异,他们称“血滴子”是一革囊,将活人塞进里面,不一会儿就化成一摊血水。但是这些都是野史小说中的说法,很多历史考证认为他并不存在。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暗器的真身还没被发现,这极不符合规律。在冷兵器时代,它的先进技术固然珍贵,但到了现代连手枪都有了,“血滴子”再无一点先进性可言,根本没有隐藏的必要了,很多中华绝世武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被“挖掘”了出来,但人们就是找不到“血滴子”。是雍正把“血滴子”和知道“血滴子”的人都销尸灭迹了?就算如此,也不应毫无蛛丝马迹。那么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它从来就没存在过。

      关于他是一个机构的说法。雍正确实设过专属于自己的特务情报机构,但这机构不叫“血滴子”,而是叫“粘杆处”。“粘杆处”设立之初,只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一来二去,“粘杆处”的太监家丁就改变了工作性质,成为一群为胤禛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刺客探子、到处收集情报、为胤禛夺权垫脚铺路的马前卒。因“粘杆处”行动得力,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地位不高,薪水较低,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

      雍正依靠“血滴子”之类的特务机构监视官吏一说虽不够客观,却也并非后人完全凭空杜撰。据说,一大臣散朝后与家人打牌取乐,次日上朝,雍正问他昨日做了什么?他如实回答,雍正称赞他“诚实”,说“朕早就知道了”,这人听罢吓出一身冷汗。一外派大臣身边有一办事得力的忠实奴仆,颇得任。数年后,该官回朝述职,这个奴仆突然告辞,留下一句令他毛骨悚然的话:“我是当今圣上派来监视你的,好在你这些年为官清正,颇有建树,对你的考察合格,我可以提前回京向皇上汇报了。 ”据传,雍和宫地下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雍和宫其实就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不过,如今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是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加以彻底翻修,将神秘通道平毁无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   想起国产大片《血滴子》中,乾隆年间的秘密行动组织“血滴子”手中虽然拥有可十步外取人首级的秘密武器,但却被海都率领的火枪队和火炮杀的片甲不留,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说现在的枪械欺负几个拿刀的特工应该不成问题,但在乾隆时期,当时火器真的有那么厉害吗?电影中,清军的火枪队从出场开始就威风八面,在清剿血滴子小分队的那一场戏中,火枪队占据高地,连发数枪,将试图逃跑的秘密特工击毙。电影里,枪托抵肩,发射的时候颇有“三个火枪手”的风采,显得非常拉风。其实,那时清军还没有这么好的武器,他们使用的还是“鸟枪”。

        “鸟枪”这个词现在只活在“鸟枪换炮”这个成语里,并不是一个好词,很多人认为它意味着“威力小,只能打鸟”,其实“鸟”字的意思是它准确到可以打中飞鸟。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鸟枪”开始的时候叫“鸟铳”,是由欧洲人发明的,明代嘉靖年间经日本传入中国的。从西洋火枪发展的序列来说,“鸟枪”对应的是单词“Arquebus”,它在外形上的特点就是有弯曲的握把,只能勉强抵肩。代替它的那个东西叫做“Musket”,大家熟悉的《三个火枪手》里的“火枪手”(musketeer)就是使用这种武器的高手,在这里翻译成“火枪”(其实这种翻译挺不三不四的,因为作为热兵器的“枪”都是“火枪”)。

        “鸟枪”和“火枪”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火枪”已经有了具现代感的枪托,而“鸟枪”只有一个握把,或者顶多比据把长出一点。具有枪托,在尾端有一个较大平面的“火枪”可以扎实地抵在人的肩窝处,肩窝一方面能够固定枪托,提高持枪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缓冲后座力,使射击过程平稳。

        “鸟枪”和“火枪”之间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典型的“火枪”的型制是在使用和改进中逐渐形成的,并没有具体的发明人。富于讽刺意义的是,“火枪”具有现代感的枪托开始上岗时竟然是被用作棒子。在从16世纪开始的北美开发中,在相当于现在加拿大的土地上,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不断进行着面对面的残酷战斗。当时的火器都是单发的,打完一发子弹后敌人冲上来了,枪只能当棒子使。为了让棒子更给力,武器制造者给它加了个大“屁股”,结果歪打正着增加了枪发射时的稳定性,于是这样肥大的枪托就流传下来了。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人George J. Lépine创造了一种名叫“Okichitaw”的武术,使用的武器就是形状像火枪的棒子,主要用枪托进行打击。

        鸟枪因为没有枪托,所以射击时手离脸很近,因为据枪不稳定,一般都需要支起脚架才能射击。可见,《血滴子》中,清军使用的枪并不像“鸟枪”,倒是很像“火枪”。实际的历史是,当时因为闭关锁国,清朝军队使用的还是“鸟枪”,不可能那么顺畅、潇洒地抵肩射击。

      ...查看更多

        和西方的帝王不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天子高于法律。九五之尊皇帝,言论就是圣旨、法律。皇帝开金口,一言既出,就是令出如山。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把保卫国家的朝廷重臣袁崇焕(1584-1630)逮捕下狱,不经审判,不让他抗辩自白,便处以磔刑(千刀万剐惨无人道的凌迟极刑)。史学家把袁崇焕之枉死,视为旷世悲剧!这就是古代中国皇帝,无论有理无理,下令杀人是司空见惯的事。那时人民还存着“君权为神所授”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甚至愚昧的思想,认为帝王是天之嗣子,秉承天意,统治天下,有生杀大权。有甚于此,帝王赐死,臣民还得服刑前下跪,向北遥拜,谢主隆恩,三呼万岁!

        隋炀帝喝鸠酒自杀

        历史记载,隋朝隋炀帝杨广(569-618),弑父杀兄,淫辱庶母,篡位称帝。当了14年荒淫皇帝,将整个繁荣强大的隋王朝大好江山,弄得支离破碎,终于土崩瓦解。那时他自知罪孽深重,预感会被杀,常对着镜子说:“这样好的脖子,等谁来砍?”可见他知道,皇帝也会免不了被砍头的劫数!不过,隋炀帝没有被砍头,当他面对死亡,提出要求:“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鸠酒来!”结果“自解练巾,缢杀之”。(资治通鉴185卷)杀害他的宇文化兄弟,竟然是曾帮助他弑父篡位的宇文述的宝贝儿子!

        我曾经为此请教过学问渊博的朋友,他们以为,自从秦朝有皇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好像没有被斩首的帝王。可能是古代人对称为天子的皇帝的崇,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没有人会比天子大,所以也没有人可以斩他,也没有合适的刀。就算一个朝代颠覆另一个朝代,也不会有人说,要把上一个皇帝斩首。否则新皇帝会显得残暴失去民心,在史册上留下污名。当时,唯天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理念,所以只有老天可以收回天子的命。

        宋理宗头颅当盛酒器

        难道中国古代真的没有过断头帝王吗?商朝末代君主第31代的纣王,是在兵败后逃回来,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而死,“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周武王赶来,看见尸体,砍下纣王的头,把它挂在叫做“大白”的旗上。这事情记录在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不过,纣王是死后才被砍下头颅,不是活生生被斩首!

        历史上还有一个皇帝被切断头颅——南宋理宗赵昀(1205-1264)。宋朝灭亡后,元朝初年,曾发生大规模的“宋陵大浩劫”,令人发指。带头盗掘在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寑,竟是西藏僧人杨辇真珈。这出家人将埋葬在宋陵(也称宋六陵)的六个皇帝、后妃们的骨骸全部掘出,丢弃在荒野,掠走陪葬宝物。宋理宗的陵寝埋藏最多宝物。有记载说,由于理宗体内有大量水银,所以尸体仍然完好,杨辇真珈把理宗的头颅摘下来,带回元朝都城镶银涂漆,不但用它来做盛酒器具,而且还可以用来诅咒,制服别人或事物。不少史书,包括《明史》都有记载此事。

        血滴子没摘下雍正的脑袋

        我在小时候看过的粤语电影以及阅读过武侠小说,如《大侠甘凤池》《血滴子》《吕四娘》等,里面讲到清朝皇帝雍正,诛灭反清江南士子吕留良一族,他的女儿四娘被童仆救出,带到深山之中。四娘得到武艺高超的独臂神尼传授武功(也有说是高僧甘凤池传授血滴子武功)。艺成之后,四娘施展飞檐走壁武功,跃入圆明园,把雍正杀死,摘下脑袋而去。但是,根据清史学家阎崇年所说:“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头,想以此证明胤禛(雍正)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无中生有的传说和故事很引人入胜,令人深信,可惜都是属于野史之类,不足为信。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雍正暴毙原因,是因为他常服用道士张太虚所制的丹药“既济丹”,中毒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血滴子两个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权的力量,二是为了对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监视。明末清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

        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小说中的"血滴子"和粘杆处

        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的手下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千里之外。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都是为“血滴子”所杀。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史。然而,雍正确实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的。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 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查看更多

        “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人说它是致命毒药,还有人说这是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特务暗杀队。随着《血滴子》的上映,这一久远的话题或将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

        千里之外取人首级

        清人笔记《十叶野闻》中有个故事,说雍正与太子胤礽争位时,有个从四川来的奇士到雍王府求见,称其即将有难。雍正遂问其故,奇士说:“太子宫新得一异僧,能在千里之外以铁冠取人首级,今晚即要祸害殿下。所幸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日乃特来报讯。”胤禛问如何对付,奇士冷笑一声:“其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我等以贝叶蒙首,铁冠必然来而复去。今晚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如蜘蛛张网,铁冠必跌落其中。”这段记载,似乎透露了三个息:一是“血滴子”并非起于雍正,而是首先出自太子宫;二是“血滴子”是一个铁冠状的秘器,能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三是“血滴子”发挥效用须以喇嘛咒语才能施展其魔术,而克制办法也与宗教有关,即贝叶蒙首、袈裟张网,如此,“血滴子”不但不能伤人,反而会被轻松俘获。

        “血滴子”到底什么形状、如何发挥功用,各方记载往往大相径庭,不过茶余饭后之谈资。《茅山奇谈录》中说,“血滴子”是茅山道人所发明,用以降魔伏妖,具体来说,就是“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是为冷兵器时期战斗工具之极致”。

        至于“血滴子”的确切形貌,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一种笠形或钟形的罩子,罩子的开口外缘环布著一圈鲨鳍形钢刀,使用时将血滴子抛向敌人,血滴子会像飞盘样不断旋转,环状钢刀也像会飞的圆锯一般,能立刻取下敌人首级。当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影视剧中所创造,所以这个所谓的“血滴子”有时像一顶草帽,有时像一个鸟笼,放出去的时候还会“呜呜”怪响,一边旋转一边展开圈中利刃,一旦套住敌人首级,“血滴子”就像照相机快门一样——“喀喳”一声,人首分离。综合各种信息,“血滴子”更像是一种投掷型兵器,但又具备“飞去来器”的特征,当被抛出之后,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这时,被害的对象就成了一具无头尸体,着实有些恐怖。当然,也有说“血滴子”是雍正作皇子的时候发明的,他当时交结了一些江湖侠客,平日里大家互相切磋武艺,晚上则与这些人一起研究,最终发明了这种叫“血滴子”的独门暗器。正所谓,“雍正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正是靠着这件利器,雍正才得以在夺位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如愿以偿的继承皇位。

        致命毒药化人于无形

        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密旨中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详细介绍完后,雍正又指示李绂,“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这道密旨,下发于雍正三年,正是他极力巩固皇位的时期。如此看来,雍正不但会武术,而且对毒药颇有研究,地处偏僻的广西苗人所用毒药,他都能知道得如此清楚,可见他平日里对这类东西相当注意。

      ...查看更多

      结语

          对于血滴子而言,很多观众的第一直观印象是鸟笼状的物体,用来百步之外取敌人之首级,很像是我们游戏中的飞去来器。但是追根溯源,这个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历史上却是为了稳定江山而诞生的产物。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