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元宵节赏灯的由来?元宵节赏灯的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届时家家挂灯,人人赏灯。关于元宵赏灯的来历,这里有个十分曲折动人的传说。
汉武帝时,有个足智多谋、诙谐滑稽的东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宫门森严,他却可以随便出入,以随时取悦皇上。他外表随便,内心善良,常为宫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这年腊月,一连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折几枝梅花,忽见一个宫女哭着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细细一问,她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妹妹,进宫之后再没见过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几日风雪交加,愁闷不堪,想与家人见见面,又怕武帝不允。思来想去,还不如一死了之,黄泉之下再与父母相会。
东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他出皇宫,离长安,到元宵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后就回到长安,在大街上卖起卦来。人们久仰东方朔的大名,争着前来求签问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语。众人大惊,纷纷求教解脱的方法。东方朔郑重地说:“正月十三日,火神君会来长安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时(约下午一时到三时),会过来一个骑红色毛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烧长安的火神君。你们前去拦路哭求,或许有救。”
专家说古人喜欢在这天谈情说爱
新浪微博 @玻璃瓶子是假不假:那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出门呢!今天元宵节哎~我厚着脸皮说一下今天是偶的农历生日!第一次知道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
记者微访(翟兰兰 实习生徐采贝):“元宵节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我才第一次听说呢!”不少网友听到这种说法,议论纷纷。
这一说法到底有无依据?昨天,武汉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一位民俗专家表示,这一说法尚无史料明确记载,但是中国古代的元宵节确实有“情人节特征”。
在古代,元宵节和中秋节是妇女们最为感兴趣的节日。那时候,女子很少出门,但是到了元宵节,就可以出来夜游观灯。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有心仪对象的可以和男友幽会谈情。比如欧阳修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词的后半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见的情境。从这个层面来讲,元宵节古时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这或许就是情人节说法的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元宵节起源于什么时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2014年元宵节是:2014年2月14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现 ,算 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 。不 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说在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节或佛 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 俗」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 ,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 , 在南北朝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 , 但成为后世元宵主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皇帝。
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 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 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 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 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 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 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 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 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 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 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 让她和家人团聚。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 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 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 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 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 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 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 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 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 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 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寂寞的!这在其作品中可以窥其一角。如其著名的《永遇乐》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网络配图
中州圣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适逢一个正月十五女词人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所写。上片写的是黄昏时分作者因恐“次第岂无风雨”谢绝了“酒朋诗侣”们的上门邀请。今天看起来这个理由岂不可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不知当时词人的“酒朋诗侣”们是怎么想的。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若是读得这首词以后肯定是同情进而为之感伤。下片回忆“中州圣日”。
元宵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这一天人们要和家人吃汤圆庆祝团圆,因此元宵节和中秋节一样又称为团圆节。在节日过完后,代表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那么你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元宵节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随着不断的演变,吃汤圆成了现在的节日风俗。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团圆节,这一天主要活动是和家人一起吃汤圆,汤圆代表着团圆。元宵夜过后,表示着新年已经过完,人们又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吃汤圆,是中国人闹元宵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但是这道美食,它的名字却几经变化。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觉得不能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为了实现元宵和家人团聚的愿望,这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去占卜求卦,不了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着长安城百姓开始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的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要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以让当今天子来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贴,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这张红贴,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帝,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了,您就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来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的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就满城大火了,这样就可以瞒过火神君了,此外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都进城来观灯,杂在人群当中,就可以消灾解难了“。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是张灯结彩,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了,元宵这才得以和亲人见到一面,而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改名叫元宵,正月十五也取名叫元宵节,元宵也因此有了阖家团圆的寓意。
然而几百年后,元宵的名字又有了变化,民国初年,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干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天袁世凯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金瓶梅》共描写过四次元宵节,每次宴会都写尽人间百态,刻画人性本质。
其中,第三次元宵节里正月十二那天,吴月娘等受邀到乔大户家吃酒,意外的将官哥与乔家的长姐结了娃娃亲,使得这场宴会变成了结亲宴,并引出了正月十五日乔家来回拜及为亲家李瓶儿做寿的会亲宴。
会亲宴前,官哥被打扮了一番抱来:
“头上戴着金梁段子八吉祥帽儿,身穿大红氅衣儿,下边白绫袜儿,段子鞋儿,胸前项牌符索,手上小金镯儿。”
会亲宴时,官哥被抱出来见乔太太(亲家),乔太太亦夸赞“好个端正的哥哥”,送给官哥一端宫中紫闪黄锦段并一付金手镯。
之后,乔太太与众亲戚又与李瓶儿把盏祝寿,听春梅等吹打灯词“花月满春城”,品放了白糖玫瑰的果馅元宵,临走前又经吴月娘殷勤挽留,直待又在门首看了烟火方才离开。
西门庆父母俱亡,也无兄弟,家庭成员只有一妻五妾及女儿女婿,在这个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中鲜少有其乐融融的亲情场面,甚至不曾出现西门庆与女儿西门大姐的正面对话。
结亲使得乔大户娘子、皇亲乔五太太都成了西门庆的亲家,如此一来元宵节的走亲戚便热闹许多。
官哥成为亲戚们围绕的中心,以其漂亮的打扮、有趣的神态得到了亲戚们的疼爱。
在亲戚往来、李瓶儿做寿、赏花灯放烟火三重活动中,结亲宴、会亲宴使得这一次元宵节分外的热闹喜气,更添了几分团圆幸福之意。
然而,这场结亲宴、会亲宴无论多么热闹欢乐,这种欢乐的情绪却并没有被家庭的每个成员所分享,潘金莲就是其中“气不愤”的一个。
结亲之后,月娘与西门庆谈话,西门庆自抬身份,嫌乔家虽有钱但是“白衣人”,酒席上与官户相处“不雅相”,孩子又是妾出,认为有些“不搬陪”。
潘金莲妒恨李瓶儿的风光,听得西门庆之语便讽刺说官哥也是妾出。这激怒了西门庆,竟把潘金莲骂哭,孟玉楼前来慰解。
于是金莲、玉楼二人有一番对话:
“金莲道:‘早是你在旁听着,我说他什么歹话来……人便图往来,扳亲家耍子儿,教他人拿我惹气,骂我,管我事!多大的孩子,一个怀抱的尿胞空喜欢……’玉楼道:‘……论起来也还早哩,才养的孩子,割什么衫襟?无过只是图往来,扳陪着耍子儿罢了。’”
就在被西门庆骂哭后的第二天,潘金莲借打秋菊含沙射影地刺激李瓶儿,而官哥刚睡着就被吓醒,李瓶儿只得把官哥的耳朵握着。
官哥“天生胆小”,潘金莲明白这一点后屡屡惊吓官哥,第五十八回金莲打狗打秋菊,又惊吓了隔壁的官哥。
不久之后,我们看到,官哥被金莲训练的雪狮子扑倒,惊风后断气,“只活了一年零两个月”。
官哥的生命是脆弱的,他与长姐的结亲便是“狗咬尿胞空欢喜”,结亲宴、会亲宴的团圆热闹实际上是以这样的脆弱为底的。
潘金莲与孟玉楼的对话还道出了另一重更为重要的真相,那就是结亲、会亲不过是“图往来,扳亲家耍子”,正如西门庆对结亲考虑的是“搬陪”问题。
换言之,结亲、会亲在本质上是双方财势的交换与结合,其热闹并非真的是家庭团聚的热闹,而是以财势支撑起来的热闹。这在结亲宴、会亲宴中双方地位的逆转中展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元宵节猜灯谜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习俗,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从南宋起开始流行,深受历朝历代人们喜爱,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史上最经典的五个灯谜故事,你能猜到吗?(答案在文后)
1、宋朝时王安石有一次和友人一起游安徽的褒禅山,拿着火炬走进深深的山洞,开始时道路比较平坦,越往深处走,道路越崎岖,景色也越瑰丽雄伟,看得他异常兴奋,走出山洞后,王安石余兴未尽,感慨而赋,让友人来猜:“日月一齐来,不把明字猜,冒字更不是,闷煞老秀才。”你知道是什么字吗?
2、狄青(宋朝著名将军)还没有发迹时,生活很艰辛,靠背着弓箭去林中打猎为生,树林中有座寺庙,庙中的和尚都很势力,常常结伙抢夺狄青的猎物。有一年元宵节,寺庙办灯谜会,四周的居民都去观看,狄青见了,就出了个字谜让他们猜:“一人身背一张弓,两支箭儿穿当中,有人问我名和姓,我是和尚老祖宗。”和尚听后大怒,要捉他去见官,狄青说这是个字谜,当时有人猜到,告诉了众和尚,众和尚无言以对,自认晦气,你知道是什么吗?
3、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才华横溢,有一次有位姓李的雅士找他评品诗词歌赋,当时正值桃花吐艳,杏花含丹,冯梦龙拉起李雅士去后院赏花,走着走着,冯梦龙传呼身边的叫敏儿的书童,叫他取件东西到后园来,书童问取何物,冯梦龙嘻嘻一笑吟了四句诗:“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又好吃肉,又好吃酒”。敏儿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听就把物件拿了过来,你知道是什么吗?
4、明朝有位喜欢谜语的大师叫黄周星,非常擅长用三国的人物制作成谜,有一次朋友聚会,他当众出了一个谜语:“忽而冷,忽而热,冷时头上热烘烘,热时耳边生戚戚。”(猜一个三国人物),结果众人都不得而知,待黄周星说出谜底,众人才恍然大悟。
5、传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路遇两个顽童在树荫下猜灯谜,结果顽童说了一个就把孔子难倒了。谜面是:“一点一点分一点,一点一点合一点,一点一点留一点,一点一点少一点,打四个字。”你知道吗?
公布答案:1是“胆”字;2是“佛”字;3是“桌子”;4是“貂蝉”(貂皮冬天才用,蝉鸣夏天才有);5是“汾”“洽”“溜”“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