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39:31首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
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