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26:59首页
(一)洪承畴求学
相传洪承畴童年时期家道贫寒,十二岁的时候只好从溪溢学馆休学回家,帮助母亲一块磨豆腐度日子。
每天清晨,小承畴头上顶着豆腐板,走街串村,四处叫卖。卖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在水沟学馆卖豆腐销得最快。水沟学馆在英墟街巷里,先生是英都乡有名的才子洪启胤。这位先生二十来岁便开了学馆,收了三十多个学童,他对学童要求非常严格,每天讲完课后,总要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童对对子。他根据学童的不同修学次第出各种不同的对子,对不出来是不让学童回家的。
一天上午,几个学童对不出对子,肚子又饿了,找由头说要解手,溜到英墟街上想买吃的,碰上小承畴在大声叫卖豆腐,便跑过来买。小承畴问一个卖熟了的学童:
“好吃吗?多买一块吧!”
“不行!”学童不安地说:“我的对子还没对出来,呆久了要挨先生的戒尺。”
小承畴笑着说:“你再买一块,我替你对对子如何?”
几个学童听了将信将疑,各自说出自己应对的对子,谁知小承畴如囊中取物手到擒来,随口替他们一一对好,他们默记好自己的对子,也各自多买了一块豆腐吃,这才跑回学馆里。他们依次回对先生,先生连声夸奖学童对得好,大有长进。这几个学童瞒过先生,高高兴兴提前放学了。原本看不起的一个豆腐佬,现在成了他们心中的神童。
这件事慢慢地在学童中传开了,学馆里的学童碰到有对不出来的时候。便悄悄跑出来请小承畴帮忙作对子。这么一来,小承畴清晨卖剩下的豆腐,只要卖给学馆里的学童就行了,自己还攒得学习的机会,欢欢喜喜不知不觉就又过去了半年多。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长了先生有所察觉。有一天先生给学童布置好对子,便坐在台前看着学童答对子。这时,有两个学童咬着毛笔管发呆,一会跑出去,回来便马上写好对子交上来。先生便拉住一个交卷的学童:“我再出一联,你得当场对出来。”
学生闷了老半天,就是对不上来。
“快说,是谁帮你答对子?”先生厉声问道。
“是那个卖豆腐的孩童。”
在先生严厉的目光逼视下,这个学童终于把真相和盘托出。
先生听了,当即把卖豆腐的小承畴叫进来,问明了这孩童的姓名、家父。论辈份,还是他的远房堂侄呢。
先生见小承畴憨厚敦实,文思过人,便和颜悦色地问:“你喜欢念书吗?”
“喜欢!”
“那你干嘛卖豆腐?”
“家里穷。”
“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如何?”
小承畴点了点头。
启胤先生指着桌案的砚台吟道:
“砚台扁扁,能赋诗文百篇。”
小承畴寻思片刻,望着卖剩的一块豆腐答道:
“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
启胤先生见他才敏思捷,以豆腐作答灵机应点。也来了兴致,转头又以他的豆腐为题出了上联:
“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心想这次该难住你了。
哪知小承畴看了看先生桌案的砚台,信口就对出了下联:
“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
启胤先生见小承畴对答如流,且临机应变,语出不凡。真是后生可畏。也为家族有这样一位学童而深感庆幸!.
当下,先生让小承畴领着来到家里。先生对小承畴的母亲说:"嫂子,这孩子聪敏好学,是一块好料子,快送他到学馆念书吧!”
承畴的母亲一边给先生倒茶,一边说:“不瞒堂伯先生,家境艰难,哪有钱供他读书呀!"
先生有些激动的站起身子说:“这样吧,让他免费上学,我不收学费也要收下这个学童!”
小承畴年纪虽小,却非常懂事,赶忙跪下给先生磕了三个响头。
这样,已经休学年余的洪承畴,又走进学馆念书了。
(二)引经据典教皇上称
相传清太宗皇太极对归顺清廷的洪承畴非常敬重,当初洪承畴首肯臣服,他高兴得大宴群臣,“陈百戏以作贺”。诸将疑惑不解,皇太极说:“咱们欲得中原,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他早已看准洪承畴是大清统一华夏江山的引路人。他深知洪承畴文韬武略、道高德重。曾经特别把皇九子福临和孝庄爱妃叫到跟前,付嘱福临拜洪承畴为师,向洪承畴学习汉文化和经天纬地,经世治国的本领。
福临是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第九皇子,皇太极对孝庄皇后宠爱有加,皇九子福临也从小表现出英武大度、沉稳机敏。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来得及安排继位人。多尔衮和皇太子豪格尔都正当年华、功勋卓具,二人相持较劲,互不相让。令福临6岁嗣位成了新君,即顺治皇帝,实乃天意尔。当然朝纲大政,一时都是摄政王多尔衮说了算。
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进驻北京。福临虽然还不能亲政,但是他胸怀大志,决心将来做个尧舜之君。因此,他常常召洪承畴到皇宫内院请教为人治国之道。
一天顺治问洪承畴:“太傅,眼下大清入关了,你说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洪承畴道:“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刚统一天下时,就对汉高祖说过:过去骑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了。只有文武相济,两手并用才能够得到长治久安。臣以为陆贾的话对我朝今天也是适应的。"
“先生说的是。”顺治连连点头道:“我们也要照陆贾说话的去做。”
又一天顺治问洪承畴道:”太傅,你说要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君主呢?”
洪承畴道:“唐太宗经常告诫他的儿子说:“君主好比一只船,百姓好比五湖四海的水,水能载船远航,也能把船掀翻到水里去。”他从陈胜吴广乱秦,讲到李自成、张献忠反明,说得顺治不住地点头称是。
“太傅,我懂的了,正所谓:民应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是正理。”
洪承畴捋着胡须笑道:"皇上说得对,天下大同,满汉本是一家,天下老百姓都拥戴皇上,才能使君主这只船风平浪静,勇往直前。
那时,皇城正在扩建宫殿,洪承畴随顺治来到大殿门口,殿堂上正在架起的一根大梁,洪承畴借题发挥道:“造殿盖房一定要把梁放正。有句俗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中粱不正垮下来。为君主的不正,必然遭致朝纲混乱,百官贪污腐化,招来亡国之祸。因此,君主应该能够纳谏,正如魏征对唐太宗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说得好!”顺治情不自禁的拉住洪承畴的手,真诚而动情地道:“唐太宗还说,以铜当镜子,可以端正人的衣冠仪容;以历史当镜子,可以警戒国家成败兴亡;以人当镜子,可以衡量自己的德行过失,太傅你以后就做我的一面镜子吧。”
“好!好!只要皇上肯纳谏,微臣一定做第二个魏征!”洪承畴笑呵呵地说。
后来顺治皇帝13岁开始亲政,对洪承畴和大臣的进谏,都能尽心诚意地判断是非,从善如流。顺治皇帝福临虽然英年早逝,但由于他的慈悲、贤明、恭谨、勤勉,为270年清朝国祚延绵,尤其是为接踵而至的康乾盛世,起到了培基固本的作用。而这与洪承畴如圣贤般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
(三)大清治国宝典
洪承畴文韬武略,学识渊博,道行高深,仪范雅致,深得顺治皇帝恭敬信赖。顺治常常邀请洪承畴到宫中谈经论道。
一天君臣谈兴正浓,顺治突然问洪承畴:“太傅,看你文采出众,一定有不少著述吧?
“惭愧!”洪承畴摇摇头道,“微臣在内廷恭候陛下垂询,并参加国家机密事务运筹决策,兢兢业业不敢有所懈怠,哪里有多余时间写闲文字呢?只保存奏对手抄笔记一卷,以备过后遗忘,也便于检点自己。”
顺治想起平日多次同洪承畴谈论国策,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稷、文化民族等许多重大问题。洪承畴总是有问必答、引古论今,答得头头是道。而他居然还认真地写作笔记,实在太尽心了,顺治高兴地道:“太傅,朕让御前太监随你去拿来一阅。”
“遵旨。”洪承畴当即带太监回府,取出笔记让太监呈送皇上。
这天晚上,顺治在灯下翻阅洪承畴的奏对笔记,见所论皆是寻源究底,既深刻剖析利弊,又全面敷设决策,实乃经世治国、妙策应机。不由得连连点头,心想如果按类引伸,推而广之,治理天下的妙策不就是这些吗?顺治越看越喜,连声赞道:“好!好!真是一本治国经典呵”
当下,顺治提起朱笔,圈记了百余条,翌日早朝顺治叫内史另录一篇,并亲笔批文,着摄政王等官员认真研读实行。
据说洪承畴一生留下的著作,就是这本《洪大经略奏对日抄笔记》,顺治把它视为治国至宝,以后传给康熙;康熙又传给雍正,雍正再传给乾隆。乾隆看到洪承畴讲的许多问题,偏于维护汉人的利益,觉得先皇也过于倚重洪承畴了,感到不是滋味。加之乾隆为了培植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在编写清史的时候,便下旨编写一本《贰臣传》,以示民末官员投诚清朝气节有亏,且将洪承畴列入其中。给洪承畴光辉的历史功勋造成一时的纠结。
光辉人生 开国首伦
顺治十六年,洪承畴以66岁高龄,基本完成朝廷赋予的经略收复西南之重任。但因日夜操劳,目疾加剧,右眼失明,左眼昏聩,走路开始要人扶掖,难以行事,便请求解任。得到顺治皇帝同意,从昆明兵营回京调理。这也是洪承畴见好就收的高明之处。
洪承畴回到京都不久,顺治皇帝因爱妃董鄂氏逝世,忧伤过度,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也有一说是看破红尘,毅然出家往五台山修行去了)。此时,朝廷按顺治皇帝留下的诏书,由他的第三子玄烨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康熙皇帝。
洪承畴对顺治皇帝的突然驾崩痛心不已,加之心劳目疾。便朝见新君,上本辞退。康熙皇帝见他“齿发已衰,”当即予以恩准,并为他追功“三等阿达哈哈番”(三等轻骑军衔),世袭四次。虽然大功不赏,人生也算圆满了。
洪承畴虽然双目失明,可是依然保持学习和修持的良好习惯。他每天都要儿子士铭给他读一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念到妙处时,他叫儿子重读一遍,以便字字牢记于心。
康熙皇帝虽然8岁登位,但是善根福德深厚,聪明勤勉好学。朝政已然有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熬拜四个大臣掌管,以及有孝庄太后为他把关。他知道洪承畴文韬武略,道行高深,是父皇顺治深信不疑的太傅,父皇特别付嘱他研读《洪大经略奏对日抄笔记》,他已反复研读,深得其中奥义。凡遇疑难问题,康熙皇帝间常会派遣亲随到洪府,以聆听洪承畴的说教。
洪承畴善思直言,总有独到见解,令人信服。他常常把儿子叫到跟前,自己口述,让儿子写成奏章,送到朝廷,康熙皇帝对洪承畴更为恭敬有加。
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洪承畴闲来无事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养育自己的故乡,他回想自从二十四岁出仕以来,仅仅在父亲去世时回乡沫濡半年,家乡英都的山山水水,儿时角逐的学童玩伴,纷纷攘攘挥之不去。儿子士铭深谙父亲的乡思,一方面从朝务纷繁中抽时间,陪伴父亲品乡茗聊乡情;一方面在京城找到几位泉州老乡,常常请来家里演奏南曲。洪承畴最喜欢听《出汉关》《山险峻》《梅花操),有时听着听着,自己情不自禁跟着哼几句。
康熙三年,洪承畴病倒了。康熙皇帝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到洪府探望洪承畴,要他好好养病,又命太医前来诊治。这使洪承畴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他回想自己出仕以来,做了二十四年明朝官,二十四年清朝官,先后事君七位。自己总是以社稷为重,坚决维护民族统一,拳拳心系黎民疾苦。自己承担骂名毅然归顺大清,竭力辅佐大清统一华夏江山,使民族免遭分裂,百姓免受战乱涂炭之苦,自己一生是对得起苍天百姓的!大清三朝皇帝都待自己至诚厚爱,自己此生也是无怨无悔的。然而,世人能理解他吗?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在京都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三岁。
康熙皇帝赐祭葬,赠少师,谥号文襄公。洪承畴公遗骨安葬在北京西直门外,顺长河迤西十余里麦庄桥南里许。墓地在大路北面,墓前有一座龙纽御碑,左右两尊古衣冠装束的翁仲石人。康熙六年闰四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又为洪承畴墓立碑,碑文由康熙皇帝亲自颁发,文字满汉合壁,墓园更为庄严穆肃。
康熙六年,福建泉州知府在泉州孔庙西侧,修建了一座洪文襄祠,同时立碑纪念。碑文赞曰:“承畴身不满七尺,恂恂儒雅。历边疆,出人行阵,运筹决策,功在社稷,可不谓伟欤!至王师人闽,其所保全桑梓者,为功尤钜。泉人立祠祀之,其有以也夫。”
后来,泉州府乡人李光地,在康熙朝官至相国,非常敬慕洪承畴,曾题词高度评价洪承畴的一生:
功高德重,清水同明;
戚满为家,五族中华。
相台远略,国运民生,
撑天立宇,开国首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