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3:28:52首页
酷吏之二:杜周
汉武帝的时代,仗着文景二帝积累下来的泼天大富,狠狠地打击着四周那些蠢蠢欲动的邻居,尤其是匈奴,被打得满地找牙,自然,这是汉人吐气扬眉的时代。但同时,光明之下必有阴影。汉武帝执政后期,国库空虚,酷吏横行。虽然说执法需严,但是也要严而有度,酷如张汤,为汉武帝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张汤死了,是做打手的命运。但他的半个徒弟杜周,却奇迹般地过着辉煌的人生,且后代一直富贵。
张汤虽然有些无情,但他本人却还是个廉吏,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所以虽然委屈死了,皇帝觉得对他不住,提携他的儿子,处死他的敌人,也算是间接为他报了仇,虽然这仇人根本就是皇帝自已,但总不能公开下罪已诏吧,张家也就将就,见好就收。
至于杜周,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他更酷,他不廉。
杜周还在南阳太守义纵手下当个小办事员的时候,就很不一般。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是他办事的原则。在南阳,他就是太守肚子里的蛔虫。义纵本是通过王太后上位的,对于汉武帝的喜好摸得挺清楚,打击豪强从不手软。杜周很对他的胃口,而且杜周的外表看起来极为稳重,很让人放心。杜周巴结上了领导,领导一高兴,就把他推荐给了张汤。
张汤行事还只是从皇帝的出发点出发,基本遵行律法。案子虽多,也还有个度,当然,张汤毕竟酷吏出身,他处理的又都是逆谋大案,所以,人数嘛,加加起来也有快一万了,但比杜周,那是差得远。人说杜周处理案件“大抵仿张汤”,事实上,他绝对是胜于乃师。他做廷尉期间,完全是以皇帝的喜好来。皇帝想要怎么整,他就怎么样整,绝对不走样。有人不服气,质问他作为执法者,不依法办事,只依皇帝的旨意来。他的回答让人惊奇,他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说白了,皇帝的旨意不就是律法吗?!
武帝早年励精图治,比较会听人话,但到了晚年,刚愎自用的毛病就越来越严重了。皇帝不相信人,自然看谁都是光吃俸禄不干活,甚至有人还想谋反。这会儿就得靠那些“忠心耿耿”的人办事了。杜周极尽严苛,残忍无情。从此,朝廷无宁日: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因各种罪名下狱的,每年少说也有一百多起。再加上各郡和中央原本的案子,一年下来,一千多起。光是案子多还不算,这些案子牵连的人数还很多,少说几十人,大的几百人。因为案子太多,办案人员根本不够用,为了省事,他们按照律法,被人告了什么罪就定什么罪,不服就直接打到承认为止。这样下来,只要和人有仇,告他大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于是,被告的人一听官府来抓人,赶紧逃跑,真要等着来定罪,说不定哪天偷了人家一个饼也变成诛九族的大罪。真要犯事了,想得个痛快也不行,因为案子太多,拖个十年八年得不到结果的也有。
这里面还没有包括执法官员的主观株连,有的年份里竟然到了十余万无辜犯人的地步!所有官员都怕被人告,说不定哪天自己在台上审别人,别人反咬一口,自己也变成阶下囚,所以,能混就混,不能混就跑。在他们眼里,廷尉二字,重如泰山压顶!而这一切,归“功”于杜周。
奇怪的是,后来杜周虽然犯了事被罢了官,但不久又掌管京师治安,当上了执金吾,这期间,他还把桑弘羊,卫皇后的案子办了个“精彩绝伦”,更因此升任御史大夫。杜周担任廷尉、御史大夫十多年,“家资累巨万矣”。他的子孙相继担任高官,直到西汉末年,簪缨不绝。
张汤被人诬陷称借办案之机,中饱私囊,结果死后极为寒酸。相较于张汤,杜周应该笑了。家资巨万的他更应该感谢汉武帝的不杀之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