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37:09首页
一:拥有真才实学的“草包”
李景隆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是明代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孙,是一员虎将,明史中记载,他19岁就参加军队,击败天完军,太祖称他骁勇善战为诸军之冠。而李景隆从小就有美名,他喜读兵书,举止雍容,太祖在位的时候就十分赏识他。曾多次到湖广,陕西多处练兵。因为能力还不错,后来太祖又叫他负责茶马交易,此后他还曾掌控左军都督府。累官至太子太薄。要知道在明代,兵权出于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当时是一品大员,掌握实质性的军事权,所以说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
网络配图
靖难之役的点点迹象也可以看出他的练兵才能:1399年8月李景隆受命北伐,9月进驻河间,短短的半个月就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之事,可以想象他治军之严谨。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军队还缺乏粮食,这在之后燕王评价中有“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之说。当时,燕王前往大宁找辽王“借兵”,他抓住了破除北平的重要机会。曾一度攻破北平,最终,因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的巧计,利用柴火加上极端天气滴水成冰,冻成城墙而最终得以保全。单凭这个就能够看出,他的战略目光也是有的。
据史书上记载北平之战中瞿能已经攻破北平,李景隆却是因为贪恋战功,而命令瞿能退出。以至于错失良机的。这一说法还是有所疑问的:首先李景隆是统军将领,部下有破城之功,他作为首领那份功劳必然更大。如果他想要这份破城功劳,又何必制止属下呢?他制止的原因从我个人的推测来看有二点:
网络配图
1:当时围困北平的他是首领,兵力却不是他带出来了,将不识兵,很容易造成指挥不当,他担心部下贪恋战功而贸然出击,反遭埋伏。
2:这与李景隆的用兵习惯有关,从他历次出兵的情况来看,他都是兵力数倍于敌人直接会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谨慎的人,而他很可能担心这是疑兵之计,所以才痛失良机!
二:战争失败并非因为李景隆“草包”
李景隆大军失败并非是因为他的本身才能导致的,实际上有更多的潜在因素:
1>建文帝重文轻武,武夫地位低下,南方战士斗志涣散,据历史记载,建文帝登基之后,大力提高儒生的地位,各种文官官职也有极大提升,这样引发武将的不满,军队涣散,军纪混乱。
2>靖难之役的主战场一直在北方,即使是后来朱棣奇袭南京也没有触发过大规模的战斗。很显然南卒北进,南卒不耐寒,冰雪天气作战是不能发挥出最大兵力的。况且将领士气低,打败仗也就不可避免了。
网络配图
3>建文帝改革的动荡,众所周知,改革的初期总是有所动荡的,甚至会产生各种叛乱现象。春秋之期,诸子百家改革没有不流血者。同样在建文帝时期也不例外:建文帝削藩之时,致使周王,代王、岷王或幽静或贬谪,更有甚者湘王全家被惊吓自杀。对至亲都如此难免引起社会恐慌,这也给建文帝埋下了失败的阴影。
这位从小有着令名,蒙受太祖赏识的战将。却因为靖难之战的一连串失败而被人封为“草包将军”但从以上种种迹象看来,李景隆并非是草包将军,他应该是一个被低估的“将军”。建文帝的败亡实在不能完全算在他的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