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
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是三国统治时期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后代历史学家一直对于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六出祁山是诸葛孔明失败了,给蜀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有人认为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政权的嚣张气焰,给蜀国带来了有利因素。
其实如果要具体分析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还应该看到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主要军事动机,当时在刘备死后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曹魏政权,使得蜀国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得到巩固,所以这样来看六出祁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也打击了司马家族的嚣张气焰,使得曹魏不敢再对蜀国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点上来说,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保障了蜀国的安全。
网络配图
如果从国内情况来看,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当时刘备刚死,国内政权不稳,而刘备的儿子刘禅又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新主人,所以诸葛孔明手下有很多将军企图造反生事,这个时候诸葛孔明六出祁山进行对外大规模的军事动作,就有利于转移国内视线,把人们的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的军事斗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蜀国的统治基础稳定。
其实从国外情况来看,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也收复了甘肃天水地区,在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前,蜀国的地盘只有四川荆州益州这两个主要部分,但是诸葛孔明北伐的过程中曾经攻下天水,天水后来也成为了蜀国的合法领土,天水在古代是非常富庶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粮食产量也很高,所以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把天水纳入自己的范围之后,大大提高了蜀国的国力。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 诸葛亮六出祁山很显然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军事理论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因为战场上仅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更多的后继力量。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网络配图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228)。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属甘肃)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
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
网络配图
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查看更多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不是明智之举呢?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囯不久,魏主曹丕死,孺子曹睿继位。诸葛亮上《出师表》一遒,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起初,蜀军接连取胜。后因魏主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及时擒获孟达,夺取街亭,使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建兴六年,魏都督曹休被东吴打败,诸葛亮又上《出师表》一遒,起兵30万再次伐魏。姜维用诈降之计,打败曹真。魏主用司马懿坚守不出之计,拖住蜀军。诸葛亮因军中无粮,只得主动退回。建兴七年,诸葛亮得知把守陈仓的魏将郝昭病重,便暗中出兵袭取了陈仓,接着又袭取了散关。魏主曹睿急忙封司马懿为大都督,进兵祁山。司马懿欲偷袭蜀兵大寨,因孔明早有提防,魏兵大败而归。这时诸葛亮听说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只得退兵回成都养病。
网络配图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建兴八年,魏将曹真与司马懿引兵40万来取汉中。当时天降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兵不得进。天晴之后,诸葛亮追袭魏兵,大破曹真。诸葛亮又与司马懿斗阵,司马懿败阵后坚守不出。都尉苟安解送稂草误期,被诸葛亮责罚,苟安怀恨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诸葛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将蜀兵分为两班,轮流出师伐魏。诸葛亮因粮草不足,欲割陇上之麦,见魏军早已提备,便妆神叩退司马懿,尽割陇上小麦。诸葛亮接连击退了包围卤城的魏兵,粉碎了偷袭剑阁的诡计。这时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欲起兵攻蜀。诸葛亮急忙退回西川。
建兴13年,诸葛亮又发兵30万,五路出祁山。在渭水打了败仗,损失了万佘人。诸葛亮只得请东吴出兵攻魏。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哪知天降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使走投无路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
司马懿从此坚守不出。诸葛亮听说东吴兵败,不觉昏倒于地,不夂,便病死军中。蜀兵全部退回。(见第九十一回至一百四回)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作为中国智慧人物的化身,诸葛亮的诸多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三国戏”也为广大观众尽所熟知。《葫芦峪》中诸葛亮的“为江山我也曾南征北战,为江山我也曾六出祁山。为江山我也曾西城弄险,为江山把亮的心血劳干”,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令人感叹不已,潸然落泪。
客观地说,虽然《葫芦峪》尽力展示诸葛亮的智计韬略,无论其中显示的智慧多么令人惊叹,使用的战术技巧多么令人叫绝,但作为战争的一方,诸葛亮实际上仍然是最后的失败者,究其原因,有天意的因素,也有人谋的原因。如果能从失败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反思。纵观整个《葫芦峪》的情节,诸葛亮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网络配图
其一,对于司马懿的智谋估计不足。
“有山人行人马神鬼难猜,把六丁和六甲任亮安排。”诸葛亮对于自己的智计相当自负,也许他有自己自负的理由,神枪火箭、木牛流马,似乎威风八面,但严格说起来,六出祁山以来,不但寸土未获,还因用人不当而导致了街亭一场大败。
诸葛亮对曹魏用了六次兵,其中有四次是出祁山,只有三次算真正意义上的北伐。下面一一道来。
第一次:公元228年,诸葛亮命赵云、邓芝出箕谷,引诱魏军主力曹真,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这次用兵,赵云兵败,但是因为山路狭窄,并无大损失。诸葛亮初期进展非常顺利,夺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魏明帝曹叡亲临长安,派张郃带兵五万增援陇西,马谡带兵前往街亭阻挡,以马谡失街亭告终。诸葛亮将三郡百姓迁往汉中,第一次北伐结束。诸葛亮丞相之位被免。
第二次:公元228年年底,诸葛亮写了《后出师表》,开始第二次北伐,出散关,进攻陈仓。陈仓守将郝昭,虽然兵马很少,但是准备充分。诸葛亮二十多天没攻下陈仓,部队士气受挫,粮食吃尽,听说张郃马上来增援,遂班师。回师途中,斩杀追击的魏将王双。
第三次:公元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成功占领二郡,把嘴边的肥肉揽入囊中。诸葛亮率主力牵制郭淮。诸葛亮安抚二郡的军民,回师汉中。因本次有功,诸葛亮又称为丞相。
第四次:公元231年春天,这次诸葛亮正式面对司马懿。此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祁山,只在必得,也进行了充分准备,第一次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扳倒李严后独掌大权,不再有掣肘;联络鲜卑轲比能作为外援;联络孙权同时进兵。可以说,诸葛亮该做的都做了。这次,诸葛亮军事大胜,斩杀魏军两万多,司马懿不敢出战。班师途中,伏杀魏将张郃。
第五次:就是最后一次。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可能觉得自己日子不多了,率十万大军,舍弃祁山,出斜谷,此道离长安很近,也最艰险。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北原,同时屯田为长久之计。司马懿依旧不敢出战。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还有一次用兵,就是派魏延入西羌,打败郭淮。
诸葛亮对曹魏六次用兵,严格来说,只有第一次、第四次、第五次才算真正的北伐。从战果看,夺得了魏国两个郡的土地,只有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有大规模歼敌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诸葛亮北伐,一直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为啥总是绕远路?
诸葛亮的基地在汉中,战略目标是首先拿下关中,然后再进取中原。按常理来说,这就要向东北抄近道直接进攻关中平原。
汉中到长安,最近的路只有780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选择的却是先到陇西天水郡一带,再向东打长安,距离加起来近1500里,也就是说,足足远了一倍。
下图就是第一次北伐的路线图。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条原因,秦岭路太难走。
秦岭把汉中和关中隔开,其中有三条山道,一是子午谷,一是斜谷,一是骆谷。
其中最好走的一条路是斜谷,路与河谷平行,但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往南好走,但从南往北不好走。所以曹军打汉中敢于从斜谷南下,诸葛亮最初北伐时,却不敢直接走斜谷。因为几条谷道有一个共同特点,山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行进。
有多不好走?据记载,汉朝时南北通行,驮货物的牛马经常有累死的。这么个走法,士兵们翻越了山路到了关中,个个累的筋疲力尽,哪还有力气打仗?
魏延向诸葛亮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突袭长安,结果被谨慎的诸葛亮断然否定。为什么?
一是长安有魏国重兵驻守,极难打下。孤注一掷地把重兵派过去,一旦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战斗,魏军主力咬住蜀军,蜀军退也来不及退,打又持续不了多久——后勤补给很难从秦岭的南面运过来。
二是即便打下来,也难以坚守。原因还是后勤问题,从汉中运粮极其困难。在关中就地征粮又无异于天方夜谭。关中的老百姓可不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天天盼着诸葛丞相恢复汉室江山。一旦蜀军杀进来,关中老百姓是敢于拿刀子和诸葛丞相拼命的。
诸葛亮是不会做赔本生意的。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路相对比较平坦的陇西地区,这个方向,魏国的防守力量比较薄弱。所以蜀军第一次北伐,刚一到陇西,就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形成了堵门进攻关中的态势。魏明帝曹睿几乎吓尿,赶紧调集大军到长安救火。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读史比较细心,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只有五次,但为了照顾传统说法,仍以六出祁山指代蜀汉北伐),其中最后一次,就是走的近路,从斜谷北上,直接打进关中腹地。
也就是说,诸葛亮并不全是绕远路。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前几次北伐绕道祁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切割陇西。
东汉末年,陇西的少数民族势力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羌、氐两大族在陇西陇南的活动十分猖獗。曹操虽然击败了马超,夺取了对凉州一带的控制权,但始终没有彻底的降服羌人和氐人。
以曹操之强,当年带兵南下打汉中张鲁,怕后路被氐人断了,先挥师西进,狠狠打了一顿氐人,然后才敢继续进攻汉中。直到曹丕、曹睿时代,魏国仍然没有稳固地掌握陇西。
所以,诸葛亮北出祁山,真正目的有二,一是从祁山、陇山进攻关中,二是斩断陇西与关中的联系。
第一个目的,是一千多年来我们比较熟知的,也是易于理解的。
第二个目的,才真正显示出了诸葛亮的毒辣。
既然陇西是一锅夹生饭,诸葛亮就索性让它更夹生一些。蜀军北出祁山,打的魏国无力顾及陇西,给羌、氐部族制造了起兵作乱的机会。
魏国也怕陇西失控,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后,不断增强陇西的防守力度,许多兵力被分派到陇西诸郡。可以说,魏军在一定程度上被诸葛亮调动了,关中的兵力密度被摊薄了。这样一来,进攻关中的难度无疑就下降了。
然而不幸的是,蜀、魏两国国力毕竟差距大太,即使魏军奔波在漫长的防守线上,仍然保有极其强大的野战兵团,而且在诸葛亮不断进攻的情况下,还有能力发起反击。
所以,诸葛亮发动的最后一次北伐,一改前几次绕远道、切陇西的进攻路线,选择了难度非常大的斜谷道进兵,不过是因为连年动兵,蜀国耗不过魏国了,才不得已缩短用兵时间,兵行险招。
手头只有这么点资本,不好办啊。相比曹真、司马懿的财大气粗,谨小慎微的孔明真是可怜。
然而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仍然打的魏国“畏蜀如虎”,蜀军进攻至渭河一线,在五丈原开始了屯田,只需要一年时间,诸葛亮就可能基本解决粮食问题。
只可惜,正如唐人罗隐的那首诗所云: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孔明几乎击败了所有敌人,却最终败在上天手里。渭南屯田才过了几个月,诸葛亮便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了。他的屯田驻兵政策,也随着生命的终结而中途夭折。蜀军在看到北伐成功的一线曙光后,不得不扼腕而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要说三国时期最会运筹帷幄,统兵打仗的人物有哪些,诸葛亮肯定算上一个。在当时,他不仅智谋天下无双,内政抚民也十分在行。更何况其一直奉行忠君为国之道,为人处世皆是君子作风。更有不少史学家直接评价其“乃神人也”。总而言之,诸葛亮无论是在当时的三国,还是后世的历朝历代中,都是位相当厉害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能力都超强的大人物,为何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甚至还死在了军中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用“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来评价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足。但这也仅是道出了其中一个很浅显的问题。若要深究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败的根本原因,还要从当时的魏国和蜀汉的局势对比,以及诸葛亮六次出征的具体事件说起。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克定中原,可谓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在外交上稳住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准确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稳的绝好时机。其次,他通过数年与民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军粮和兵丁,并全面扫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隐患。第三,他抓住了叛将孟达的反复心理和其在曹魏的关键地位,成功转移了司马懿等人的注意力。在做好这三项万全的准备之后,他才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新三国诸葛亮剧照
在首次北伐中,由于诸葛亮准备充分,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孟达叛变,使司马懿不能左右兼顾。故而蜀汉一出汉中便势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将西凉半数之地全拿到了手中。后来司马懿平定孟达,赶到长安,诸葛亮又巧妙利用他与曹真的不合,使其不能尽全力,再加上他成功收服了名将姜维,便成功使曹魏陷入了不敢动也不能动的局面。但无奈的是,在后续的对战中,马谡因为自负,丢了街亭,终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虽挥泪斩了马谡,也不得不退兵回到了汉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再在后来的几次北伐当中,诸葛亮又都因为敌将的拒收不出,粮草不济等原因,陆续无功而返。直到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本与孙权约定与东西两方共同出兵,无奈孙权不善打仗,没过多久便大败而回。诸葛亮虽在上方谷成功困住了司马懿,差点就结束了司马氏的性命,无奈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心知再也无法引出司马懿,便又草草撤了兵。只是这次撤兵,他并未回返成都,而是继续在渭水西岸屯田,做起了长久战的准备。
司马懿知道自己用兵敌不过诸葛亮,更险些在上方谷丧命,所以无论蜀军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后来,他又从蜀军使者口中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作息、饮食状况,推测诸葛亮命不长久,就更加坚定坚守的战略。最终,诸葛亮因为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彻底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命终五丈原
后来魏军中曾有人问司马懿如何看待诸葛亮。司马懿却也十分客观,并显露出了他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直接称其为“天下奇才也”。但当有人问他诸葛亮既有如此大才,为何却又六出祁山而不胜,是不是能力不及他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更连连表示自己在能力上却是比不上诸葛亮。不过他还是一语道破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败的根本原因。
司马懿评价道:亮虑多而决少,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其用寥寥数语,便道尽了诸葛亮一生的遗憾,也说透了诸葛亮的性格缺陷。正所谓,最强的敌人必然也是最好的知己。司马懿经过与诸葛亮多年的对抗,最终摸透了诸葛亮的为人处世秉性和蜀汉的内外部环境,明晰了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无论诸葛亮怎么变化战略,他却只以不变的坚守进行对抗,最终熬死了对方。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说诸葛亮思虑太多,而决断不够,无论是从其每次出兵前的充足准备,还是从其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都能看的出来,他是一个行事不用险,万事皆求全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虽能保存实力,却绝难出奇制胜。说他好兵而无权,主要是说诸葛亮所处的蜀汉政局,其虽然掌握兵权,但在政治上却一直遭到益州派别的攻击和诋毁。每次他出兵,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大臣就说其拥兵自重,容易谋反。而刘禅却又偏听偏信,便紧忙召他回返,他又始终奉行忠君之道,只得半途撤兵。不仅如此,他在与魏军对战之时,后方却总不给他供应粮草,虽然他后来为此贬黜了李严为庶民,但还是无济于事。
虎啸龙吟诸葛亮剧照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败,并非他的能力不济,而是他太追求人格的完美,太忠君爱国的原因。这点他自己没看明白,却被一生的“死对头”司马懿给道破了玄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蜀国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伐魏,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不幸身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依小编之见,原因共有以下几点: 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 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只要魏军在陈仓艰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带兵回汉中。
二、蜀国智谋之士较少。 大家一定听过“孔明挥泪斩马谡”这句话吧?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恃于街亭。蜀军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但马谡对兵法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而街亭是蜀军咽喉之路(据点),被夺则蜀兵必败,马谡不听劝告,在山上屯军,被魏军断水且以火攻破之。不可不谓蜀中无人矣!且蜀军后来也只有姜维这一智谋之士,何为不败?
三、 魏将较多,而蜀将较少。 当时蜀中马超、黄忠、关羽、张飞等猛将皆死,勇者只剩赵云、魏延,但赵云不久又死,魏延则早有反心。魏国却又出现个司马懿,他善用兵,及诸葛亮心腹之患,更兼张郃、曹真、郭准之勇,怎能轻易败于蜀军?而后又有钟会、邓艾、司马昭、司马师等一班文武双全之人,竭力辅佐,魏国实难攻破。
四、 后主听信谗言。 在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苟安因途中喝酒怠慢运粮时间,被诸葛亮杖打八十,怀恨在心,便投降魏军,当时魏军正节节败退,司马懿便叫苟安去成都散布谎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后主听后,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废。又一次即第五次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筹粮不济,恐孔明怪罪,便妄奏天子,说东吴兵犯,后主便再次命孔明撤军御吴,又一次坏了好事。这些都要归结于“扶不起的刘阿斗”——后主懦弱无能,宠信宦官之故。
五、 司马懿智谋过人。 在诸葛亮大破魏军时,魏主曹睿让司马懿总领大军。从此,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胜利了。正所谓“一生难得逢敌手”。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显才能,各有胜负。可以说,若魏国没有司马懿早就被蜀国所灭了。 六、 天意弄人。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在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战时,诸葛亮成功地诱司马懿进入了上方谷,随后以平生最擅长三大攻——火攻烧之,就当司马懿已手足无措时,忽然狂风大作,黑色漫空,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懿因此逃过一劫。而诸葛亮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于人世。可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自蜀国夷陵之战惨败于东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经过五年的时间恢复元气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之后更是六次挥师北伐曹魏。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的重担,他也先后九伐中原(三国志记载实际是十一次北伐)。诸葛亮和姜维两者的北伐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一、内部的政治环境不同。诸葛亮北伐的时期处于蜀国建立初期,当时诸葛亮贵为丞相,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刘禅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虽然当时朝中大臣分为益州派和荆州派,但是作为荆州派的诸葛亮毕竟跟随先帝刘备出生入死,在朝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基本上没有太多反对的势力。而姜维毕竟是魏国的降将,在朝堂上不被信任,而且相对于诸葛亮,姜维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左右朝局。诸葛亮死后,先后由蒋琬和费祎负责朝堂,姜维多次提出北伐的请求,要么被驳回,要么只给姜维少得可怜的军队。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后,姜维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多次率军北伐中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宦官黄皓常在朝中兴风作浪,严重影响姜维的北伐大计。于是,姜维觐见后主刘禅要求诛杀黄皓,清理朝堂,而刘禅却拒绝了姜维的要求,说他连一个小小的宦官都容不下,吓得身为大将军的姜维躲到沓中屯田避祸。
二、外部环境不同。诸葛亮时期,东吴还是孙权当家,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有盟友吴主孙权在旁策应,有效牵制了魏军。当时魏军的主帅是曹真和司马懿,二人的军事才能十分出色,可谓诸葛亮的苦主,多次令诸葛亮无功而返。而姜维时期,东吴内部局势十分混乱,多次爆发政变,东吴上下无力配合姜维的军事行动,姜维只能孤军与魏国奋战。当时魏国虽然司马懿已故,由于魏国的人才储备十分充足,邓艾和钟会的出现让姜维苦不堪言,当然最后姜维用反间计分别除掉了二人,只可惜当时后主刘禅已经投降,蜀国已亡,姜维无力回天。
三、军事人才的不同。诸葛亮在任时,蜀国尚有诸多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包括赵云、魏延、关兴、张苞、姜维、马岱、王平、马谡、邓芝、吴懿、杨仪、张嶷、张翼、廖化、吴班、陈式、马忠、高翔等等,可谓将星云集。不过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缺少对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而到了姜维时期,他身边有名的将领仅仅包括廖化、张翼、董厥等,还有魏国降将夏侯霸。“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蜀国后期的缺乏军事将领的真实写照。由于缺少人才,姜维后期北伐只能派年已七旬的老将军廖化作为先锋。
四、国力的不同。在后主刘禅继位初期,由于之前蜀国在夷陵之战随时惨重,元气大伤,诸葛亮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逐渐恢复了蜀国的国力,当时的蜀军也称得上兵强马壮,基本上每次北伐人数在五至十万之间。不过由于诸葛亮多次北伐,连年的战争对国库产生相当大的消耗,蜀国的生产力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因此蜀国的国力逐渐走向下坡路。诸葛亮死后,到了姜维时期,面对虚弱的国力,姜维仍不惜一切代价一直坚持北伐。不过由于当时蜀国国力已经十分虚弱,姜维每次北伐的军队数量仅仅不过数万人,这么少的军队如何能撬动当时强大的魏国呢?
五、军事策略不同。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步步蚕食,稳扎稳打的战法,他主要将大军屯于汉中,然后伺机而动,进可攻,退可守。由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十分出色,他的每次北伐都让魏国如临大敌。而姜维的军事才能显然不及诸葛亮,他忽视了汉中的重要性,将大军部署在沓中,这导致防守汉中的兵力严重不足,魏军乘虚而入。姜维丢失汉中,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据《三国演绎》中记载,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这6年期间,诸葛亮先后对曹魏发动了五次进攻,进行北伐。这一段在书中被称为“六出祁山”。然而实际上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只有两次对祁山出兵,都是无功而返,甚至于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就连诸葛亮这种神通广大的谋士,都死在了五丈原,不得不说这种结果是令人惋惜的。
当年,诸葛亮和刘备两人在隆中的时候就制定出了关于以后的战略部署,甚至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说过,如果有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派兵并利用其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山川将两地镇守,再和西边的各个民族搞好关系,并同时接纳和安抚好南边的彝族等少数民族。对内治理好国家,对外和东吴达成联盟。一旦有战事发生,可以派遣一名大将从荆州出发,可直接攻打宛城和洛阳,与此同时刘备大可从益州出兵,这样一来,天下即可唾手可得。
虽然诸葛亮所说的这些话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对刘备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这种战略并不是诸葛亮所发明的,而是刘邦当年为了称帝所制定的战略部署。当时项羽封刘邦位汉王,并把巴蜀以及汉中这一带交给刘邦治理。
当时刘邦身边的谋士韩信给刘邦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在加上当时齐国发生兵变,项羽便一直忙于出兵齐国镇压叛乱,这才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刘邦出兵并且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占领了汉中这快战略要地,之后便派兵围攻当时的国都彭城,这才得以夺得天下。然而就目前的局势来讲,有两大难题是是诸葛亮没法掌控并解决的,第一个就是在此时的荆州,因为关羽的缘故,归东吴所掌控。第二个就是,诸葛亮所希望发生的兵变并没有在北方发生。
虽然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曹魏正在进行旧帝死,新帝登基的局面,但奈何人家的政权在新旧交替上过过渡的十分自然,并没有大伤内部元气的事件发生,仅仅只有一个孟达叛乱,还被轻轻松松的镇压了下来。所以说诸葛亮北伐一直都是以失败告终。
然而,既然是一直失败,那为什么诸葛亮还要继续去北伐呢?像诸葛亮这样的奇才又怎么能看不出每次北伐都注定无功而返呢?甚至于在临终前,诸葛亮也要把北伐的志愿交在姜维身上?
其实诸葛亮最终的目的并不是统一中原,而是把蜀汉的内部矛盾给转移出来。虽然不管是刘备或者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内部之间看起来一片和气之声,但实际上当时候蜀汉内部分为了益州,东洲和荆州三大集团。三大集团暗地里互相争斗,从而导致蜀汉政权内部的暗流涌动。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以失败结束,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三大集团之间有一个平衡点,之间的争斗并不是特别厉害。然而在刘备逝世之后,三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诸葛亮只好通过不断地北伐,从而将蜀汉证券的内部矛盾转移出来,让三大集团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而保证了蜀汉内部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
六出祁山地图
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礼县祁山乡。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