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
今天拍拍部落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统一天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相信看过三国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慨,20岁的人最为崇拜曹操,为人有能力,杀伐果断,十分霸气。30岁的人羡慕孙权,因为他是富二代,父兄留下的江东遗产不要太大。不过到了40岁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十分羡慕刘备了,因为几乎就是白手起家,可以说看似普通,却能力和毅力都是最强的。不过可惜的是刘备也没能统一天下,那么刘备到底有没有可能统一全国呢?
刘备作为三国主线任务,可以说他是最无存在感的了,既不霸气,也没啥能力,主要就是一路逃亡,可是就是这么个人物却成了三国霸主,让人惊讶,很多人认为他有两个好兄弟,否则根本起不来。诚然如此,可是也不能否认刘备的帝王驭人的能力,他的仁德让他有着大量的人才流入。虽然最终没能一统天下,其实刘备还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在一件事上短视了。
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时,东吴人强马壮,所以是主力,而刘备因为是一个辅助,所以利益瓜分时,荆州被东吴要去了。可是这块地方是蜀汉的要地,所以刘备眼馋的紧,刘备攻占了西川之后,就占了荆州,这让双方闹了矛盾。
如果这个时期刘备能与孙权谈好,联手攻打曹操,那么曹操很可能不是对手,之后刘备也才有机会统一天下,否则三国平衡,刘备几乎就是毫无机会能夺得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还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的读者,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运气往往会成就人生梦想。与刘邦和李渊相比,曹操的运气实在好不到哪里去。
刘邦在秦末乱世中一路走来,用了不到七年时间建立西汉王朝。李渊在隋末风雨中由太原出发,也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在长安城建立了大唐。而作为实力杠杠的一代枭雄,曹操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只统一了北方,他定国安天下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分合正常。刘邦、曹操和李渊三人,都处在社会变迁、时代变革的关键拐点。
我们先看看他们三个初创阶段的情况。
刘邦以沛县小吏的身份走进历史;曹操 “散家财,合义兵”,在陈留刮起一股小旋风;李渊扛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大旗从太原杀向关中。
和刘邦相比,曹操一起步就有明显优势。刘邦在沛县召集千余豪杰,从零开始做起。曹操则是早年入朝为官,在剿灭黄巾军和管理地方上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虽然曹操性格刚烈,和腐朽的东汉朝廷很难苟合,但他借着在朝为官的优势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为他日后起兵奠定了基础。
和关陇集团出身的李渊相比,曹操的基础又显得非常薄弱。李渊的祖父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母亲出生在同为八柱国的独孤家族。隋炀帝一派出自西魏十二大将军,其母亲与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因为皇亲国戚的高贵身份,李渊在隋朝地方担着重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他成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掌握大量的人力、物力。李渊坚实的基础,曹操无法比拟。
我们再看看他们三个的不同处境。
刘邦入关灭秦,犹如神助,运气帮了大忙。他在最难走的线路上却轻松入秦,最难踢的铁板恰好被项羽遇上。入关之后,刘邦气势如虹,不断积蓄发展力量。
而在征讨董卓的十八路军里,曹操实力不是最强的,却几乎是败得最惨的。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里,孙权和刘备分分合合,却在对抗曹操的问题上高度一致。虽然曹操一点点蚕食北方、巩固北方,但南方的蜀汉和东吴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就连诸葛亮始终都没有动摇过北伐意志。不是自己无能,而是对手太强大。曹操真的是无奈复无奈,无奈何其多。
而与李渊的功成必然在我相比,曹操的梦想充满了无限变数。隋朝的基业是建立在北周之上的,而北周的统治阶级的基础,就是八柱国和十二将军。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李渊,既与这些势力关系密切,又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在利益纠葛复杂的关陇集团,既有内斗,也更容易结成同盟。李渊反隋,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刀刃向内,是集团内部利益的再分配,比较容易达成新的平衡。
在李渊晋阳起兵中,平阳昭公主立下赫赫战功。她在家乡成功收编多支反隋起义军,不仅削减了李渊的对手,还壮大了自身的势力。作为一个可靠的大将,她肩负起了包保卫李家大后方的作用,牢牢把持着娘子关。同时,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等能征善战,勇往直前,为李渊扫平障碍。
然而,曹操不但遇到的是荆棘遍地、沟壑丛生、对手如林,而且后防不稳,牵绊不断。
个性在关键时刻会成为一个人的宿命。
功成之后,刘邦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和前瞻;而创业之中,曹操始终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无奈和犹豫。
再伟大的梦想都会毁灭于犹豫。曹操既想建功立业,有不愿意明目张胆地代汉称帝。
刘邦灭秦,虽历经风雨,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李渊看着隋炀帝被杀,一个新机制已经立在心中。而曹操只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下抱憾终身。
环境、机遇、个性等等,都让曹操三十多年的奋斗与帝业无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诸葛亮最后为什么算到三分天下,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诸葛亮在罗贯中的笔下几乎就是一个神算子,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算计,不管是天下的局势还是天气气候都好像了如指掌的样子。但是在正史里的诸葛亮真的也是神机妙算么?其实诸葛亮的却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这也是诸葛亮最大的长处,不过神算也有失策的时候,例如上方谷就没有算到那场雨,不然司马懿就要命丧当场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诸葛亮并未神机妙算,记载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意思是治国优秀,但不擅长出奇谋,他的优秀在于他对天下形势的把握上,孔明对三分天下之后刘蜀政权能够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许诺,却存在着几个明显的失算。
失算一,所谓“外结好孙权”即蜀吴联盟对抗曹魏的策略,并不能贯彻始终。失算二,所谓“天下有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魏国和吴国都没有发生诸葛亮期待的对蜀国有利的变乱。失算三,所谓“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乃纸上谈兵之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今天拍拍部落小编给大家带来益州是怎么疲敝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经向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何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却又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判呢?又或者说这其中出现了什么原因,导致益州的优势荡然无存?
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用词中发现这一点,在《隆中对》中他评判益州的重要性说“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出师表》中却用一种相当急迫的语气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寥寥数语不难察觉出当时蜀汉政权面临的巨大危机,那么究竟是何种危机导致诸葛亮做出如此评判呢?
两个方面的原因——
益州的地理位置
益州是东汉十三州之地,它地处西南,其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以及缅甸北部地区,在地理划分上属于拥有“十万大山”的西南地区,在地势划分上属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其海拔平均在1000~2000米区间。
山,是西南地区的主题,从下图我国山脉地形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益州所在的以四川为主要地区的四周分布着大量的山脉,在它的西面是地势一路攀升的青藏高原(第一阶梯)以及横断山脉,西藏地区在三国时代的开发程度是极其微弱的,其经济开发活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益州的北面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在它的东面同样阻绝着巫山,以及南方的云贵高原。但巴蜀之地并不全然是穷山恶水,十万大山,因为偏偏在这山峦叠嶂之中出现了一个四川盆地,这让巴蜀之地虽然因为地理上的闭塞导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远不如中原地区。
但却可以依赖这块盆地进行相对封闭的自我发展和自给自足的生活,被众多山脉团团围困的巴蜀之地地理交通闭塞,自古以来关于形容进入这一地区艰难的诗歌不在少数,如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元朝诗人曹伯启描写进蜀的艰难说“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凡此种种都说明益州在地理上的闭塞。
当年诸葛亮在南阳为刘备提出“隆中对战略”说“若跨有荆、益,则霸业可成”,这所谓的霸业自然是照应上文中说的“高祖(刘邦)因之以成帝业”。按照当初诸葛亮的设想是把益州当成刘备政权的大后方,为他开疆扩土不断提供物资供应,而且也作为刘备的根据地,一旦刘备发展失利,至少可以退守益州,凭借巴蜀地区的险要关隘,也能避免毁灭性的打击。
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一切形势都在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发展,据有荆州和汉中之后,刘备政权的势力达到巅峰,但就是在这一点,蜀汉政权迎来关键性的转折,那就是关羽丢了荆州。刘备的地盘因此大缩水,仅仅占有益州和汉中,尽管还不至于赔掉老底。
但是一个危机却随之浮现,前文已经谈到益州在地理上的闭塞,在刘备政权失去荆州以后,他们只能龟缩在四川盆地动弹不得,向西边发展是毫无人烟,人口、经济都十分凋零的西藏地区,那个时候西藏地区根本还没有开发,对于蜀汉来说除了一山还比一山高的山峦以来,向西发展的蜀汉没有任何希望。
那么向南呢?别说,蜀国确实打算向南方发展过,然而实际情形是当时蜀国连云贵高原腹地的那些本土民族都并未完全征服,更别提向更南方的缅甸或老挝发展了。据《三国志·张嶷传》记载,蜀国对于南方土著的掌控力是非常微弱的,受制于地理的闭塞,蜀国对云贵高原地区的控制仅仅是有名无实。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刘备死后,南方孟获反了,诸葛亮死后,他们再度反叛。可见蜀国在南方的掌控力并不强,另一方面十万大山的价值恐怕也无法激起诸葛亮的兴趣,低下的生产力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都让蜀国不会把发展重心放在南方。
而在北面虽然和魏国接壤,但无奈又被大巴山脉和秦岭阻绝,这为后来诸葛亮北伐造成不少既成现实的困扰,曹魏方面凭借关隘险要可以不必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把蜀汉军队挡在外面,针对于此,诸葛亮不得不苦心制定一条绕道陇右的进攻路线。
可以说由于四周都被层层山脉围困起来的益州虽然是一个不错的“世外桃源”,但是就发展前途来说,由于地理的闭塞严重,且地形多以山地为主,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这些都只会造成蜀国的力量将会和作用江南和坐拥中原的东吴、曹魏慢慢拉开一个不小的差距。
蜀亡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文献通考》;吴亡时,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後宫五千馀人——《文献通考》;魏氏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文献通考》
地形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呈现四处散落,无法集中的弊病,因此蜀国灭亡时其人口不过百万之众,而东吴方面已经坐拥两百多万人口,曹魏方面的中原则有四百多万。当然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应该还有所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曹魏和东吴方面的人口更加集中,且地理位置都处于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四通八达,这为区域内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后两者发展生产活动,增加国库收入。
而蜀汉方面由于人口分布过于分散,其生产水平也就大打折扣,在人口是主要生产力的自然经济时代,人口的数量显然也决定了双方实力将会不断拉开差距。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诸葛亮会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其实疲弊的不是益州,而是蜀国的未来。
发展形势的转变
蜀国的大好形势发生转变是在失去荆州以后,荆州对于蜀汉集团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太重要了,它就像蜀国搭建的一条通往中原地区的桥梁,一个蜀汉集团向外发展的桥头堡,没有这条桥梁,没有了这个桥头堡,就像乌龟没有了头,老鹰没有了嘴。
龟壳虽然能够保证益州的安全,但没有了头,益州就成为了一个画地为牢的牢笼,没有那张老鹰的嘴,益州再怎么折腾也无法壮大起来。从下图荆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地处交通中枢位置,是极为重要的地理交通要地,蜀汉集团据有荆州五郡时,北可攻击曹魏,东可掠吴国,西面是大后方,自然没有什么威胁。
我们不难看出荆州位置的独特性,确实就像益州伸出来的一张嘴,可以不断蚕食中原的土地,不断把自己的领土向北方推进,没有了地理上的闭塞,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凭借着益州输送到荆州来的物资供应,包括荆州本身就拥有不俗的生产力,这为蜀汉集团逐鹿中原提供了重要的资本。
但形势的转变却是蜀汉丢掉了荆州,被打回到益州这个牢笼里,就像乌龟缩回了头,不仅如此,敌人还在它的外面修建了一道墙。东面的孙吴是蜀汉遏制曹魏的重要盟友,用战国时代的术语来说这叫“合纵以抗魏”,因此东吴动不得,惹怒了东吴,蜀国将在北方和东方同时面临军事压力。
这种形势的转变正是益州疲弊的表现所在,惹不起东吴的诸葛亮只好把目光投向汉中以北地区,试图从那里重新打开一个发展的突破口。用我们如今的眼光去看,如果益州是一家企业的话,那么被山峦叠嶂和敌人重重封锁起来的国境线完全切断了蜀汉的发展可能。
甚至不能说蜀汉面临的是发展瓶颈的难题,而是生死存亡的抉择,不打开一个发展的突破口,外界的发展形势只会越来越快,但益州只会缓慢前行,终有一天,当魏国和吴国这两家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碾压蜀国时,益州这家企业只会面临破产。
可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敏锐地察觉到蜀汉集团未来发展所将要面临的巨大危机,因此蜀国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因此北伐成为了最不理想但却是最理智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