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
导读:我们熟知的三国是一个兵荒马乱、人才辈出的时代,关羽、诸葛亮、曹操的英雄故事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也许有人不知道,就在那样一个英雄高产的时代,也同样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孝子。让我们一其了解下三国时期的八大孝子,一起学习古人的感恩之心吧。
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位军师,得其辅佐后,刘备军屡次战胜曹军,新野一战,助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曹操听闻徐庶才能卓越,十分担心,问帐下谋士有何良策,程昱便献计假托徐母病重、见子心切,将徐庶骗去了曹营。
徐庶是个孝顺的人,收到母亲病重的来信,没有思索真假,早已心急如麻。次日,徐庶便辞别刘备,走前将“卧龙”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来到曹营,徐庶见母亲安然无恙,才知道是中了曹操的奸计。而徐母得知因其“去刘归曹”勃然大怒,斥责他一番后竟自缢而死。从此,徐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毕谌
毕谌是东汉末年曹操的部下官员,因平定黄巾贼有功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后来,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都在东平,俱被张邈劫持。曹操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曹操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感到很欣慰,并为他涕泣流泪。
可曹操离开后不久,毕谌还是逃回了东平。等到吕布被破,曹军生擒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说:“作为人能孝顺他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的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啊。”于是毕谌没受责罚,反而被任命为鲁国相。
姜维是蜀汉著名将领,《三国演义》形容他是自幼熟读兵法,奉母至孝,智勇双全。年轻时,姜维曾是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多次看破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喜爱姜维之才,想收其为自己的助手。他得知姜维是个孝子,其母住在冀城,便想出一条计策:命魏延虚张声势打冀城,姜维得知消息,便请兵杀回冀城救母。诸葛亮又派俘将夏侯杼木带兵前往冀城劝姜维投降。夏侯懋走到半路,听老百姓说姜维已献城降蜀,他只好往天水郡来。夏侯懋进城,把姜维已投降蜀兵的消息告诉了天水郡守城官兵。深夜,诸葛亮让人假扮姜维打天水郡。守城官兵更认定姜维降蜀是事实了。
而维苦守冀城,粮草缺乏。一日带兵劫粮,蜀兵乘虚取冀城。姜维失城只好向天水郡逃去。天水郡众将,误认姜维已经投降,不准他进城。姜维无奈落荒而去。走不到数里,诸葛亮乘车而出,姜维见自己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便下马投降了诸葛亮。
司马懿在曹髦时代终于爆发,杀掉了曹爽,独掌大权。而当曹髦奋起一搏,希望杀掉司马懿而夺回朝廷大权的时候,王祥做了什么呢?王祥做了一件事情,大哭。在曹髦和司马懿交战的时候,王祥没有露面。而当百官知道曹髦已经被司马懿的手下杀死了的时候,都很是震惊。就算司马懿再有权势,杀掉皇帝,总是大逆不道,骇人听闻的。百官不知道如何面对死去的曹髦,更不知道如何面对活着的司马懿。于是朝堂之上,你看我,我看你。大家不知道是该哭呢,还是不该哭呢。万一自己第一个哭,而得罪了司马懿就不好了。
而王祥是率先大哭,并且边哭边号,说:“老臣无状。”哎呀呀,老臣我没脸见您啊。看王祥涕泪横流的样子,大家都感到很是惭愧。也很为王祥捏了一把汗。不过,很奇怪的是,司马懿并没有处罚或者杀掉王祥,而是重重封赏王祥,让王祥由九卿而登上三公之位,担任司空,之后又担任太尉,并且兼任侍中的重要职务,还给王祥一千六百户的封地,让百官大跌眼镜。其实,仔细分析司马懿和后来的司马昭等人的心理,就可以明白加封王祥的用意。
司马氏在逐渐蚕食曹魏政权的时候,自然会把百官分成三种人。第一种人是自己的亲信,这种人当然该提拔重用,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成为自己的喉舌,成为自己的臂膀。第二种人是自己的敌人,是忠于曹魏的死党,比如说曹爽,比如所夏侯尚,这样的一些曹魏宗室,并且手握重兵的官员,那要用尽各种手段去陷害之,剿杀之,毫不留情、格杀勿论。第三种人是中间派。比如王祥。王祥在朝中德高望重,但是毫无权柄(军权、人事任免权),那么不妨优容之,善待之,以为自己博取宽容,仁慈的美名。当然,第二种幸运儿不必太多,有一二做个榜样就好了。多数人没有王祥的能量、影响,自然就无法享受到王祥这样高级别的待遇,于是被打压,被杀害,也完全可能。
那么,王祥是否知道自己大哭,将会带来的后果呢?应该知道。王祥出仕的时间非常长,从司马懿被冷落开始,到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是历史的一个见证者。以他高龄出仕,以他常见面对后母的险恶毒害的经验,面对官场的所谓尔虞我诈,实在是小儿科。王祥应该是看穿了司马懿需要博取美名,为自己杀害曹髦而遮羞,当然也就不会处罚大哭的自己。事实证明王祥的猜测完全正确。原本为司马懿冲锋陷阵,斩杀曹髦的官员,满心以为自己必然受到重用。可没想到司马懿竟然下令赐死他,并且把在曹髦变乱中,杀害朝廷官员的自己一派的小头目,一一送上断头台,以掩饰天下人耳目,标榜他完全不知,标榜他依然忠于大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王祥事后母是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小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祥是东汉末年的曹魏的官员,从县令一直做到了太尉,西晋建立之后官至太保,还被封了爵位,在入士之前,王祥隐居二十年不问世事。王祥的生母早逝,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薛氏,但是这个继母对王祥并不是很好,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导致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所以王祥经常要去打扫牛圈,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但是尽管如此,王祥还更加恭敬的侍奉父母。
王祥事后母说的就是王祥孝敬后母的故事。故事说,王祥家里有一棵李子树,等到李子就快要成熟的时候,王祥的后母要王祥看着李子树,不要让果实掉到了地上。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王祥就会跑到李子树下,哀求李子树不要掉落果实。有一次王祥在别的床上睡觉,王祥起床后留下了个空被窝,后母以为王祥还在里面,就对着空被子乱砍一通。等到王祥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情,还为后母没能杀了自己而感到遗憾,因此跪在后母面前恳请后母杀了自己。
后来后母就被王祥的举动所感动,从此对王祥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爱护。这个故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告诉大家,对待自己的长辈要恭敬,但是这个故事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有些略显矫情,在今天后母虐待继子是要负刑事责任的。身为后辈,可以尊重长辈,但是不能愚蠢。...查看更多
王祥事后母是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小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祥是东汉末年的曹魏的官员,从县令一直做到了太尉,西晋建立之后官至太保,还被封了爵位,在入士之前,王祥隐居二十年不问世事。王祥的生母早逝,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薛氏,但是这个继母对王祥并不是很好,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导致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所以王祥经常要去打扫牛圈,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但是尽管如此,王祥还更加恭敬的侍奉父母。
王祥事后母说的就是王祥孝敬后母的故事。故事说,王祥家里有一棵李子树,等到李子就快要成熟的时候,王祥的后母要王祥看着李子树,不要让果实掉到了地上。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王祥就会跑到李子树下,哀求李子树不要掉落果实。有一次王祥在别的床上睡觉,王祥起床后留下了个空被窝,后母以为王祥还在里面,就对着空被子乱砍一通。等到王祥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情,还为后母没能杀了自己而感到遗憾,因此跪在后母面前恳请后母杀了自己。
后来后母就被王祥的举动所感动,从此对王祥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爱护。这个故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告诉大家,对待自己的长辈要恭敬,但是这个故事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有些略显矫情,在今天后母虐待继子是要负刑事责任的。身为后辈,可以尊重长辈,但是不能愚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声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当然这个大道理说的在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人要他忠于别人,怕是很难做到。
汉魏之间,士人当官的路径叫“举孝廉”,由官员向上推荐当地的孝子廉吏,进入仕途。这种推荐制度,权力基本掌握在士族大家手上,贫寒人士要被举荐,万里挑一。所以很多人从孝子入手,全心全意地把孝顺这项工作做大做强。自然也有造假的情况出现了。
有个人母亲去世后哭得天昏地暗,每当他哭,就有乌鸦飞来在他头顶上盘旋。地方官勘验后,大力把这个孝子推荐出去。不料后来事情败露,真相是这家伙每回哭就偷偷地把面饼撤在地上,吸引乌鸦啄食,形成条件反射,一哭乌鸦就飞来。
一、当年孝子
著名的二十四孝中还有个故事叫“卧冰求鲤”,讲的是三国魏晋之间,“孝圣”王祥的王祥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继母朱氏,从此王祥霉运缠身,打骂是常事,干活是重活脏活。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王祥却有非常了不起的耐心,坚决以德报怨,更加孝顺父亲后母。
继母冬天想吃鲤鱼,王祥脱光了卧躺在冰面上,感动天地,两条鲤鱼破冰而出,跃上冰面。小王同学有鱼给老母亲吃了。
这个故事让人起鸡皮疙瘩,冰天雪地赤裸着趴冰面上,想起来就哆嗦。事实上,晋书上本来是说,王祥是“解衣欲剖冰”去捉鱼,有鲤鱼跳了出来。这个就比较合乎常规,打算敲开冰,不是躺在冰面上。
但在朱氏眼里,王祥怎么看怎么讨厌,各种刁难欺负。扫猪圈、放牛种地;大风大雨中去给我守院子里的柰树,不许丢了一个果实!可怜王祥那才叫欲哭无泪。
幸好他有个好弟弟王览,是朱氏的亲生子。看见哥哥被欺负的生不如死,苦苦劝母亲对王祥好点。母亲苦役王祥夫妇,王览夫妻也一起干活,为兄嫂排忧解难。
王祥的孝顺远近闻名,朱氏不开心了,想药死王祥。王览知道,抢着把酒抓自己手上,王祥也起疑,争着去拿酒。两人抢来抢去,朱氏怕药死了王览,起身打翻了酒杯。之后,每一回朱氏拿什么给王祥吃,王览总要先尝一尝。
兄弟俩孝悌大名,远扬四海,州郡的长官渐渐开始礼聘他们出来做官。王祥一直不应聘,隐居三十多年到朱氏去世,他伤心地要拄着拐杖才站的起来。
二、魏晋臣子
曹魏黄初年间,徐州刺史吕虔礼聘王祥为别驾,王祥已经快六十岁了,不去;经王览相劝,老王才出山任职。吕虔把州事托付给王祥,王祥手段不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徐州的盗匪多治安差的情况,百姓大安,民风纯朴。民谣传唱:“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进入仕途后,有大孝子的名牌光环,提拔的很快,到曹魏皇帝曹髦在位时,任司空,为三公之一。皇帝到太学视察,以王祥为三老。老王上讲台,给皇帝上课,讲大义大仁,治国大要,头头是道。听的人无不感动自励,很受鼓舞。
此时正值司马昭蠢蠢欲动要替代曹魏,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曹髦是个热血青年,怒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几百乌合之众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党羽贾充令部将成济刺杀,成为魏晋间最大的一件公案。
杀死皇帝,这在传统文化中是大逆不道的事,司马氏权势熏天,政治高压下,大家敢怒不敢言。王祥痛哭流涕:“都是老臣我的罪过啊!”
王祥和何冲、荀顗等人去见晋王司马昭,荀顗说,晋王最尊贵,咱们见了他要下拜。王祥道:“晋王是尊贵,但也是魏的臣子。我们是三公,与晋王同朝为臣。哪有天子的三公动不动就拜别人的?这样既损魏的尊严,也损晋王的德行。君子爱护一个人是要按礼法从事的。”结果见了司马昭,其他人下拜,王祥只是长揖。
司马昭笑笑说:“今天我才领悟您是多么看重我哦!”王祥以忠孝出名,司马昭以宽容得利,各取所需了。
司马炎以晋代魏,王祥进位为太保。多次以年老为由辞职,都被司马炎拒绝。做为大晋的榜样一直到泰始四年,王祥85岁去世。他写下的遗言也是忠孝仁恕,与人为善,足以典范。
三、琅琊王氏
果然王氏在晋代作为大世家,人才辈出,左右朝政。最有名的王导、王敦是东晋的重要奠基者,王敦甚至权倾朝野,成为东晋早年的曹操。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是他们的后人。旧时王谢堂前燕,其中所说的王家,就是这个大家族。
王祥兄弟的忠义孝悌家传,深深影响了这个家族的成长,使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不过应该还有实际的权变能力,左右逢源的生存本领,才是王家在大乱的世道长盛不衰的原因。
王祥有两个儿子比他去世的早,一个想回葬故乡,一个想留葬洛阳。王祥说:不忘故乡,是仁;不恋故土,是达。仁义和通达,我的儿子都做到了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王祥是典故“卧冰求鲤”的主人公,他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一直活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和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王司马孚一样经历三个朝代。
王祥继母朱夫人经常无故殴打王祥,还曾经想要在饭菜中下毒将其毒死。朱夫人之子王览经常保护王祥,饭菜必先品尝,朱夫人害怕把自己的亲儿子王览也给毒死,这才住手。
魏高贵乡公曹髦时,王祥由当时的实际执政者大将军司马昭推荐进入朝廷,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成倅兄弟弑杀曹髦后,王祥与陈泰一样十分伤心,因此当时许多人暗地里称赞他,魏元帝曹奂咸熙年间(公元264年到公元265年),王祥已经官至太尉,与郑冲、苟顗等人一样位列三公,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做到了太保。
王祥的好朋友吕虔曾经送给王祥一把佩刀,说这把佩刀只有三公才能佩戴,王祥临终之前把这把配刀送给了异母弟王览,说:“你的后代必然能光耀我们琅琊临沂王氏家族的门楣的,你百年之后要把这把佩刀传给你的儿子王裁!”,后王览也这么做了。
西晋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王裁之子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的谋士,当时匈奴人刘渊已经在左国城建立汉国,并且令其部下打下了西晋的平阳,汲桑和石勒又入寇西晋邺城,害死镇守邺城的新蔡王司马腾和山阳公刘秋,石勒侵略鄄城、兖州、冀州、常山、攻破幽州,杀死幽州牧、博陵公王浚,西晋王朝岌岌可危。
于是王导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应该向朝廷申请到建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省会南京市镇守,琅琊王司马睿听取了王导的建议,上书给当时西晋王朝实际上的执政者,镇守在许昌的东海王司马越,请求南下镇守建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同意了琅琊王司马睿的请求,拜其为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琅琊王司马睿便带上他的母亲琅琊太妃夏侯光姬,与弟弟西阳王司马羕,自己的儿子司马绍和司马裒,以及谋士王导等人南下到了建邺城。
后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先后被刘曜、刘粲、石勒、石虎、王弥等攻破,中州沦陷于匈奴和羯胡之手,怀帝和愍帝先后被汉国皇帝刘聪杀死在平阳,于是当时还在北方抵抗的西晋残余势力,如并州刺史刘琨、冀州刺史邵续、幽州刺史段匹磾、青州刺史曹嶷、凉州刺史张轨、鲜卑大都督、辽东郡公慕容廆等联名写劝进表,以并州刺史刘琨的司马温峤为代表,送表到建邺城请求琅琊王司马睿登基为帝,琅琊王司马睿先进封为晋王,以自己的一个儿子司马裒世袭琅琊王之位。
可是江东地区的士族自从西晋灭吴后就没臣服司马家族过,琅琊王司马睿刚做了晋王后,归命侯孙皓的儿子孙璠就起兵叛乱,虽然很快被荆州刺史陶侃等人领兵镇压下去,但是江东士族还是不愿意来建邺城见晋王司马睿的。于是又要王导出面去收买江东士族中有名望的顾荣、纪瞻、贺循等人,让他们到建邺城觐见司马睿,江东士族才逐渐归心,司马睿得以成功登基为晋元帝,将“建邺城”改名为“建康城”。
于是当时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局面”这也是晋元帝司马睿起用刘隗和刁协等人抑制士族门阀而导致王敦之乱原因之一。当年永嘉南渡时,荆州刺史周顗和谯国桓氏家族首领桓彝等人一起逃跑到了建康城,桓彝看到琅琊王司马睿根本不得人心,力量很薄弱,觉得司马家族很可能会连最后这半壁江山也守不住,可是当桓彝见到了扬州刺史王导后,就悄悄的对周顗说,王导是当世的管仲、张良、荀彧,有他在,晋朝就不会灭亡!结果也是这样的,晋朝国祚能够延续下来,王导绝对第一功臣,更何况他还击退了南下到了谯城,准备入侵东晋王朝的羯族人石勒。后琅琊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比如王导的侄子王羲之,以及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王献之、王徽之和王凝之等,而这些,当年那位“卧冰求鲤”的西晋太保王祥在把佩刀传给异母弟王览时候就想到了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2006年12月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典故出处
搜神记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释义: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至:极,很,非常。
慈:慈爱。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牛下:指牛棚。
炙:烤(肉);烤的肉。
幕:网.盖朱氏“求生鱼”“思黄雀炙”是乃病中不思食,故有此非常要求,又因王祥之至孝,故有“卧冰求鲤”。
房玄龄等编撰《晋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为24孝子之一,证明该故事从元代起传讲。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椹供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
新编二十四孝图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
尝后进。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临沂“孝悌里”犹存。
孝梯里中颂王祥,卧冰求鲤传四方。
一片孝心感继母,王览效法敬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